中国古代为什么重文轻武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汉代以前我们这个民族还是很尚武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数百年无休止的战争,秦国的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给华夏文明注入了鲜明的尚武个性和不屈的血性。那么中国古代又是何时出现重文轻武的呢?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中国古代重文轻武之先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后,儒家的思想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这种意识一直在其后的各个王朝里占据统治地位和正统地位。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是仁义理智信,推崇仁爱,看重道义,讲究天理。应该说这种理念与尚武的理念是大相径庭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思想与重文轻武的思想是暗合的、是呼应的。所以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一样,重文轻武成为历朝历代的主流意识和现象也便不难理解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重文轻武推向了极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宋太祖担心自己手下的武将有朝一日也和他一样“黄袍加身”,干脆玩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这直接导致武将退出权力中心,退出军事领导核心。自此武将的声音大大弱化,武将的地位作用大大弱化,重文轻武于是开始盛行。通常开国皇帝推行的国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延续性和影响性。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发端,它给整个有宋一朝重文轻武国策彻底定格定调。同时这一做法,对后面几代王朝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历代皇帝出于维系江山稳固需要,势必奉行“轻武”、“压武”、“贬武”之策略。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毕竟是和平时间远远多于战争时间。开国皇帝打江山时,大都依赖偏重武将。而一旦拿下江山,政权稳固之时,又都希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甚至不惜来一个“狡兔死狐狗烹”。历史上这种“轻武”、“压武”、“贬武”的事例不胜枚举。除宋太祖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是这个结局外,其后的岳飞、戚继光、袁崇焕等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也都概莫如此。或许这就是历史无奈的悲哀,更是武将无奈的悲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