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豆角疫病与细菌性疫病的区别

豆角疫病与细菌性疫病的区别

发表时间:2024-07-29 18:34:11 来源:网友投稿

区别之一:病原菌不同

疫病的病原 菌为豆角疫霉,属卵菌。病菌生长适温25~28度,最高35度,最低13度,只危害 豆角。

细菌性疫病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豆角致病变种,又称豆角细菌疫病黄单孢菌,属细菌,除侵染豆角外,还侵染菜豆。

区别之二:发病规律不同

疫病发病规律是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流水等传播。温度在25~28度,天气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时,以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续,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另外施用氮肥过多、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种植过密、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等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而细菌疫病发病规律是,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子外越冬,带菌种子,幼苗长出后即发病。病部渗出的菌脓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经2~5天潜育,即引致茎叶病。病菌在种子内能存活2-3年,在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后死亡。气温24~32度,叶上有水滴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温湿条件,一般高温多湿、雾大露重或暴风雨后转晴的天气,最易诱发本病。

另外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长势差易加重发病。

区别之三:危害部位及症状不同

1、危害部位:疫病危害部位主要是茎蔓其次是叶片和豆荚。而细菌性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荚。

2、表现症状

疫病多发生在节部,初呈水渍状,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绕茎1周后,病部缢缩,表皮变褐色,病茎以上叶片迅速萎蔫死亡。叶片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可蔓延至整个叶片,表面着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引起腐烂。天气干燥时病斑变淡褐色,叶片干枯。豆荚发发病在豆荚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部软化,表面产生白霉。

细菌性疫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和荚。叶片受害从叶尖和边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坏死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变硬,薄而透明,易脆裂。叶片干枯如火烧状,故又称叶烧病。嫩叶受害皱缩、变形,易脱脱落。茎蔓发病初为水渍状,发展成褐色凹陷条斑,环绕茎1周后,致病部以上枯死。豆荚发病初为褐红色,稍凹陷的近圆形斑,严重时豆荚内种子亦出现黄褐色凹陷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茎、果病部及种子脐部,常有黄色菌脓溢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