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意义
我国素有“东方丝绸国”的美誉,我国古代的纺织技术,在世界纺织史上独占鳌头,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的纺织品种主要是麻、葛、丝和棉。世界纺织史上的许多关键性的重大发明,多在我国完成或奠定基础。
我国最早的纺织原料是麻(大麻、苎麻)葛的纤维和蚕丝。据考古资料我国的麻、葛、丝纺织技术至迟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出现了。要把麻、葛、丝等纤维制成纺织品,第一步就要将其纺成纱线。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使用“纺抟”纺纱。汉代出现了手摇单锭纺车和缫丝的轻车,提高了纺纱缫丝的速度和质量。东晋之前又发明了多锭(三锭)纺车,而且将手摇改进为脚踏,纺纱工效大大提高。
脚踏多锭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元代发明了脚踏五锭纺车,每昼夜可纺1公斤纱。不久以人力、畜力、水力为动力的32枚纱锭的大纺车也出现了,尤其是水力大纺车,它是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欧洲直到1769年才由英国人阿克莱特制成“水力纺纱机”。纺抟是目前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其后又出现了原始织机——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踞织机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经过不断改进革新,汉朝之前发明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脚踏提综斜织机的工效,比踞织机提高了十倍以上,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由于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织物,要织造提花织物,必须在织机上装置提花设备。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铜器上,发现过提花丝织物的痕迹,说明至迟在商代,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装置。周代可以制造多色的提花锦。汉代提花机得到进一步的改进,能织成各式各样的花纹。
另外根据马王堆出土的绒圈锦(起毛锦),以断定当时已使用分组的提花束综装置,以及用地经和绒经分开提花的比经轴机械。这类织机欧洲到6世纪才出现,广泛采用更迟到13世纪,且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我国的棉花是在东汉时从印度传入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中原地区从北宋末年才开始普遍种植,其纺织技术相应地也在宋元时期才发展起来。南宋时我国纺织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棉纺织业的兴盛。从此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被服原料。
元代松江劳动妇女黄道婆曾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海口市),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纺棉纱、织棉布的技术,回到故乡后,加以推广和改进,使弹棉的速度和纺棉的工效迅速提高。在黄道婆的影响和带动下,松江成为当时棉纺织品中心,所产的“乌泥泾被”名满天下,推动了长江下游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总之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精益求精的纺织技术,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先进纺织技术传往国外后,对推动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