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棕壤的成土过程
黄棕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中国长江与秦岭-淮河之间的北亚热带地区,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山地垂直地带均有分布。
1、有机质积累过程:黄棕壤是在北亚 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 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生物循环比较强烈,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枯枝 落叶,在地面经微生物分解,可积聚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棕色 土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下土壤的腐殖质层最薄,阔叶林下居中,而灌丛草类下最厚,腐殖质类型以 富里酸为主。
2、粘化过程: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雨量,为其母质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原生矿物变成粘土矿物的过程较快,处于脱钾和脱 硅阶段,粘粒含量高,常形成粘重的心土层,甚至形成粘磐。土壤微形态研究表 明:孔隙壁有各种形态的纤维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和大量铁质淀积胶膜。这说明黄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而且以淋移粘化过程为主。
3、弱富铝化过程:P.杜乔富尔提出亚热带和热带土壤风化的铁硅铝化、铁红 化与铁铝化三个风化相,如果说棕壤化 过程相当与铁硅铝化相,则弱铝化则相近于铁红化阶段,钾矿物的快速风化, 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 形成相当数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 色较棕,在风化B层的游离氧化铁≥20g/kg,残体的游离度≥40%,土体中的铁、 锰形成胶膜或结核,聚集在结构体的外围,接近地表的结核较软,易碎;而下层 则较坚硬。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