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县的自然环境
余杭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19°40′~120°23′,北纬30°09′~30°34,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1402.83平方公里。县境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省城杭州。自东北至西南,次第与海宁、桐乡、德清、安吉、临安、富阳诸县接壤。东临钱塘江西倚天目山,中贯东苕溪与大运河。 余杭县处于杭嘉湖平原和浙江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层次分明,分布连片。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为山地丘陵区,东为堆积平原区。
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余脉,占全县总面积38.52%。其中山地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最高山峰是位于太平乡西端与临安县交界处的窑头山,海拔1095.2米。丘陵集中分布于县境西南、西北两翼。
堆积平原区为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县总面积的61.48%。根据成因可分为河谷、水网、滩涂三类平原及钱塘江水域四个地貌单元。其中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南、中、北苕溪谷口至东苕溪一带,是全县耕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水网平原主要分布在运河流域。区内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土质肥沃,气候条件好,是全县多种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地。滩涂平原主要分布在上塘河两岸至钱塘江一线,农业种植水旱皆宜,以旱地作物为主,是全县棉、麻、桑、麦、油菜子、瓜类的主产区。钱塘江水域面积1073.3公顷。 东苕溪、京杭运河、上塘河与钱塘江是流经县境的四大江河。因地形差异形成东、西两个不同水系:西部水系为天然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干,支流众多、呈羽状形;东部水系多属人工开凿的河流,以京杭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泊棋布,呈网状形。钱塘江从县境东南边缘流过,通过七堡船闸与县境内河流沟通。
东苕溪
源出天目山马尖岗,由中桥乡入县境,接纳中苕溪、北苕溪后经瓶窑镇(瓶窑镇以上干流习惯称南苕溪)、安溪乡、獐山镇入德清县境。境内长45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85亿立方米,常年水深3米。
京杭大运河
自桐乡县大麻乡入境,流经博陆、五杭、塘栖等10个乡镇,进入杭州市区。境内长31.2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3.39亿立方米;常年水深3.5米。水位比较稳定,连接众多河流,形成水网,利于航运、灌溉和水产养殖。运河两侧有荡漾77处。最大的三白潭漾,面积96.8公顷。
上 塘河?
始自杭州流至星桥乡入境,经临平镇,东入海宁县境。境内长11.37公里,常年水深2米左右。 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等温线横贯县境中部,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5℃;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3.5℃。平原地区常年3月中旬终霜,11月下旬初霜。年雨日140天左右,全年降雨量1150~1550毫米。
县境内洪涝、干旱、台风、冰雹、低温冻害等灾害性天气均有发生,而以洪涝为最,干旱次之。据史料:从西晋咸宁四年(278年)至1985年的1707年中,发生水灾年份186年。从西晋咸安二年(372年)至1985年的1613年中,发生旱灾年份139年。 县境内已探明的矿种有22种,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8处。燃料矿产有天然气、泥炭;黑色金属矿产有磁铁矿、赤铁褐铁矿、铁钼矿、锰矿;有色金属矿产有铜矿、铅锌矿、铜钼矿、钼矿、锡矿;非金属矿产有萤石矿、石灰岩矿、白云岩矿、重晶石矿、高岭土、膨润土、粘土。
全县常年可利用水13.3亿立方米。
野生动物的主要种类,鸟类有32种、哺乳类有23种、两栖爬行类有27种、鱼虾类有26科、昆虫类有855种。
野生植物主要为:竹类有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刚竹、浙江淡竹等竹种;树种有495种,分属77科。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华东黄杉、水松、鹅掌楸、杜仲、夏腊梅、金钱松、福建柏,三级保护的有翠柏、凹叶厚朴、天竺桂、油杉、红豆杉、天目木姜子。中草药人工栽培22种,野生80余种。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