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立常模
常模的建立-在大多数测评工具的量表研发完成后,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统计 验证,证明此工具具有统计的意义,而大伙熟悉的信效度是这个时候的主要测验指标。当测评量表通过了信效度指标验证后,大多数测评工具还会寻找目标人群,进行进一步的试测过程。而这个时候就往往是常模建立的阶段。其实在这里其实我也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到底开始建立的时候是根据测评工具的可能应用情景就预先定义好常模类型,还是一般一开始只是建立通用常模,在逐步应用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其他常模。我个人感觉可能是后者。建立常模最重要的一步是确定常模的样本人群,也就是要定义哪些人会成为常模对象。当然对于常模对象其实有通用的要求:
1. 在商业领域中,常模样本量必须大于100,这与统计中的30有差异;
2. 常模人群必须对今后所代表的人群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具体的意思是,如果此常模为A工具在中基层的常模,那么其常模人群必须是可以代表中基层。一般会通过抽取不同的年龄段、性别、学历、地域来确保常模组人群具有代表性,当然如果有特殊要求也会额外增加;
3. 常模的抽样也因为其代表性的要求最起码要符合样本均衡原来,否则会影响分布曲线的拟合。
常模的价值和意义-可能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建立常模,是一个供应商的噱头吗?我理解的常模的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了方便“对标”。举例来说有了常模,如果有一个新的被测样本,他的测评结果放置到常模中,我们就可以容易知道此人在同类人群的大致排序情况(这里大伙也大概可以理解到,为什么常模人群的挑选要有代表性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