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慎是谁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人生五慎: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孔子提出。
1,“慎独”,典出《礼记·中庸》,意为谨慎独处时的行为,通俗的意思就是人前人后都一个样,可说是修身的至高境界。
慎独修养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终不放纵。
慎独“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
在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看到我们的暗处,一定要慎独、坚守一个君子的原则。
2,慎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古篇《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慎染”,就是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主动接受良好环境的影响,涵养正气。
3,慎微,“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汉代哲学家王符说:“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蜀汉先主刘备将之概括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
4,慎初,“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慎初”,顾名思义,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不存侥幸之心,避免误入歧途。
自觉不越雷池一步,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是慎初的意义。
5,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开始的,但是难得有一件事情有结局。
老子也曾经在《道德经》里面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个懂得“慎”的人,不一定就是“完人”;但是一个不懂得“慎”的人,却一定是“瑕人”。
慎独、慎染、慎微、慎初和慎终,护我们驻守清本,安得自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