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营什么意思
大营村位于原平城区北部30公里。全村现有住户430户,人口1250多人。历史上大营曾名“间家营”。明朝时有海宁州同知间仲宇以“清修伟节”驰名朝野。
大营距雁门关仅12公里,处于班政铺与十里铺(郑家营)之间,是古边关防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碰撞、交融的军事重镇。它与传说中的北宋十二连营紧密相关,在其周边,还有许多村名都和古代军事防御直接相关,如土屯寨、王董堡、邵家寨、兴隆寨等。现存的秦王寨、吊桥岭、清安堡、天元堡等遗址,依然透射着古代战火烽烟浸染的气息。
据旧志载这里曾设有间家营汛。汛距崞县城十五里,设兵四名。最早设营房院一处,坐东向西,周围二亩三分。院内正房七间,西房三间,院中有望楼一座,东西围墙,大门一座。门外官厅二间,界牌一座,烟墩五个。汛北五里外墩台一顶。由此可知大营不仅在军事上处于大本营地位,也是民族传统文化、边塞军事文化和佛教净土文化的大本营,积淀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
大营村在滹沱河的西岸,大部为盐碱滩涂。但就在这片土地上,却有三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处在村南200米的滹沱河西岸台地上,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有汉代布纹瓦、砖和泥质灰陶残片。
另一处在村西北500米的滹沱河西岸台地上,北临大营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残片,纹饰有绳纹,可辨器形有盆、瓮、壶等。
还有一处位于村西100米处,南临季节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残片,纹饰有绳纹。
古代遗址的密集存在,证明了大营历史的悠久和人类生存的痕迹。就在大营村西约500米处,发现有一处古墓群,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封土堆早已不存,忻州市文管所于2002年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其为汉代遗存。
大营不光是从名称上可以看到它的军事地位,而残存的烽堠也是军事要地的一大佐证。这座烽堠位于村南10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其筑于高台上,东西长15米,南北宽15米,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5米,残高约6米,夯土建筑。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