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是怎么来的
“沙茶”一词的原型“SATAY”来自南洋,闽南人总是把东南亚那林林种种的国呀岛呀统称“南洋”,以至上个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研究东南亚的学术机构就称为“南洋研究所”,并且一直沿袭到如今。
闽南与南洋关系密切,难以计数的闽南先民漂洋过海,侨居或定居在南洋,大名鼎鼎的陈嘉庚曾经是他们的领袖,更是他们一面永远的旗帜。海外华侨千方百计保持着与闽南故土的血脉联系,以不同的方式爱国爱乡,许多在闽南看起来很乡土的植物与菜蔬,其实都有南洋的“血统”,如蕹菜、胡椒、咖喱、橡胶、木瓜等等,不一而足,而番荔枝、番薯、番石榴……,凡是带“番”的,也不少来自南洋,“沙茶”就是它们其中的一员,据厦门民俗学家杨纪波先生考证,它是由马来亚华侨陈有香率先传入厦门港的。立足太平洋东岸的闽南乡亲,向来有前赴后继,开拓海外的豪放血性,又具备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拿来”情怀。“沙茶”不是茶,至少不是今天意义上甘淳解渴的饮料茶。但闽南人把这种细沙状的调料称之为“茶”,着实具有其外形和内在的双重的语言机趣。泊来的“SATAY”被国人分别音译成“沙嗲”、“沙爹”和“沙茶”,三译并存,结果是把不少食客给闹糊涂了。因为国语“爹”字的发音与闽南话的“茶”字十分接近,于是饮茶成风的闽南人“就地取材”,机灵把“沙爹”化成了“沙茶”,不但形象贴切,而且巧妙地化解了把洋调料随意当成“老爹”来称呼的尴尬。据悉祖籍闽南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开创了一种滋味极为鲜浓的排骨汤,取名“肉骨茶”。但“沙茶”的成分比较复杂,据称含有花生、黄姜、椰仁、香草、辣椒、丁香、虾米、陈皮、胡椒粉等三十多种原料,似乎恨不能将天下所有的香酥之物尽收其间,它们经磨碎或油炸研末,然后再加油、盐熬煮而成,这与客家人的擂茶的构成又有几分相似,异曲同工,可见一个“茶”字在含义上早有多方面的扩张。“沙茶”穿行于东南亚各国,成就了诸多南洋美食,我就曾津津有味地啃过焦香扑鼻的“印尼巴厘沙茶虾”,也嚼过肉质鲜润的“新加坡沙茶肉串”,还壮胆品尝过马来亚的“沙茶米糕”。不难发现“沙茶”在这些美食里扮演着去腥膻添滋味的角色。但是“沙茶”进入厦门,却一头跳入汤锅,形成了滋味浓厚的面汤,进而与闽南居家大众的油面携手联姻,造就出遐迩闻名的闽南“沙茶面”。初次相见也许觉得这面汤稀里糊涂的“不大透明”,但尝过一次就大多会为这色泽红黄、鲜香微辣的美味所倾倒。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