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中国的姓氏怎么来的

中国的姓氏怎么来的

发表时间:2024-07-30 14:52:48 来源:网友投稿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所以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 另外各诸侯国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 不利。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年。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文章。文章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v姓氏来源 安 远古时,黄帝有个孙子叫安,他就是安姓的始祖。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次子叫安。安的封地在西边,古代叫安息国,现今是伊朗东北部。那里的王族就是安姓。到汉代时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多起来,佛教也传进来,而安息国的一位皇太子安清原来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到中原龙的故土来,就将王位让他的叔叔去做了。那时是在东汉汉灵帝执政的时候。安姓先人还有如[安重荣]五代十国时人,是位将军。当时有个汉人叫石敬塘的,制造了契丹族而称王称霸,安重荣就起兵讨伐他,但失败被杀,人们敬安重荣为民族英雄. 陈 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满的人,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因为胡公满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满在陈国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孙们后来都以国为姓,都姓陈。现在陈姓人口也很多,并分布很广。陈姓先人还有如:[陈寿]晋朝人,著名史学家。做的官职称叫著作郎,他写了《三国志》。后来的《三国演义》长篇章回小说,就参考他的史书《三国志》写成。[陈元光]唐朝人,在漳州成大业,后世尊他为“开漳圣王”台湾的漳州陈姓人盖陈王庙来祀他。[陈亮]宋朝大状元,极有才气,议论切合实际,说“义利双行”,意思道义和利益都是做事的根本.邓上古商朝时候,商朝君主中有一位叫武丁,将自己的叔父封为邓地的首领。这位皇叔叫曼季,受封这后就建立了邓国,那地方就是现今河南省邓州一带。曼季同时被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邓侯,邓侯的子孙一直承袭封号,到春秋时候,有一位邓侯叫吾离期出了名。后来邓国公族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邓姓先人还有如【邓禹】汉代将领,二十四岁就挂将印,英勇果断,武艺高强,为国立有大功。被光武帝刘秀封为高密侯,许多比他年长的将军都不如他。【邓廷桢】清朝著名将领,青年时习文,举为进士做官,做两广总督时和林则徐一起禁烟,领兵抗击英军,指挥将士守卫虎门。 孙 古代周朝有个叫姬和的王族,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惠孙。惠孙受封亨用“戚”那个地方的物产,戚就在现今的河南省濮阳市。惠孙的后辈崇敬惠孙,就取他的名字“孙”作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另外周代齐国有个叫“书”的人,立有战功,齐景公就恩赐给他一个孙姓,他就叫孙书。孙书的又形成孙的另一大宗。孙姓的历代先代人如:[孙武]孙书的后代。著有《孙子兵法》,现在受全世界人推崇,孙武生前领兵打仗,战无不胜。[孙膑]孙武的的孙子,著有《孙膑宾法》,直到本世纪才出土。孙膑生前被同学庞涓所害,受刑挖去膝盖骨,关在牢里,后来逃出报仇,扬眉吐气。[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写《千金方》。 张 姓主要有三种来源:

①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是弓的发明者,所以他被封为弓正(监造弓箭的官名),赐姓张(张的古文像一人持弓欲射)。

②春秋时,晋国大去解侯字张,他的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③秦末韩国贵族姬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成被通缉,改姓为张。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封为留侯。历史上张氏著名望族近百个,以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为主要渊源。张姓多名臣良将,杜陵张氏四世三公、九代封侯,宠贵无比。西汉名将张骞,三国名将张飞,唐代宰相张柬之、张说、张九龄,清代张之洞均为名辅。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