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镇里有什么官
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知县是最小的官,只有七品,人称“七品芝麻官”。
但是千万别小看这个“七品芝麻官”,因为它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一个王朝在百姓中的形象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芝麻官”。而且朝廷下达的政令,最终要靠知县去执行;百姓上交朝廷的钱粮赋税,也要靠知县来征收。除此之外知县还得负责审理本县的狱案,引导本县百姓的民风,整治本县的治安……如此来看,一个知县的作用真是大得很。因为知县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单靠知县自己是干不完的。朝廷要给他配备相关的下属,帮他干活。那么一个县衙里有哪些公务人员呢?以清朝为例,在一个县衙里,除了知县大老爷之外,最重要的公务人员就是“六房三班”。“六房”指的是书吏。因为对应朝廷的六部,县衙里的书吏也分为六部分,分别有自己的办公房间,故称“六房”。这些书吏负责处理六部下达的公文,以及相关的资料、档案。“六房”中,每“房”都有一个头目,人称 “大老先”。“三班”指的是武职,分为捕班、快班和皂班。捕班是负责缉拿犯人的,快班是负责送信的,皂班则是负责行刑的。知县审案时站在大堂两侧口呼“威——武”的,就是皂班。“三班”中,每“班”都有一个头目,称为“班头”。这“六房三班”是县衙的核心人员。知县可能会更替,但“六房三班”轻易不会更换 。新的县太爷来到后,会继续使用之前的“六房三班”。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熟悉该县的乡土民情,跟县里的士绅大户也有良好的关系。知县需要他们作为桥梁。尤其是捕班的班头,需要黑白两道广交朋友,这样才能耳聪目明,维护好本县的治安。除了“三房六班”外,知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助手——师爷。师爷一般有两个,一个叫做刑名师爷,熟悉律法,主要帮助知县审案;另一个叫做钱谷师爷,主要替知县算账。师爷不是朝廷配置的,而是知县自己聘请的。所以师爷拿的是县太爷的工资,不拿朝廷的俸禄。而且和“三房六班”不同,师爷是随着知县流动的。比如知县升迁做了知府,或者知县调任到其他县,师爷都是跟随而去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