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自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则谚语源自一个民间故事。
传说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有个名叫叶元清的新科状元,他得知幸运夺得榜首后,欣喜若狂,谢过皇恩后,穿上皇帝亲赐的衣冠,骑着披着彩绸红花的马,带着侍从,威风凛凛地回乡。 一路上,所有的乡民都争相观望状元爷的风采,使得他神气飞扬。正得意之时走到一处较为狭窄的路段,只见一卖柴的樵夫挑着柴担,不慌不忙地在前面走着,听见后面“梆、梆”作响的声音,樵夫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随从大声呵斥樵夫,令其让路。谁知樵夫不仅不听,还放下柴担,挡住去路大声道:“新科状元不就是仗着会舞文弄墨吗?有啥了不起的!要不是咱家里穷,从小没钱上学读书,说不定也能考中状元咧。”说罢,竟旁若无人地坐在柴担上擦起汗来。叶状元大怒下了马,快步逼近樵夫,用马鞭指着樵夫的鼻子问道:“你虽无钱读书,但做一行熟一行,倘若你真是聪明,那么就把你会的本事露两手出来给我看看。”樵夫应道:“我是砍柴的,我的本领就是劈柴。你可以随便挑一截木柴,不管什么角度,我都能按照你的要求把它劈开。”状元一听,立即命侍从找来一根歪七扭八的木柴,放在路中间,又让侍从在木柴中间画了一条线,然后让樵夫按线把木柴劈开。路人见状都涌了过来,一时间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人,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对着木柴左右瞧了一下,眼睛眯了眯,然后抡起板斧,“嗨”一声,刀落处,木柴按黑线一分为二。众人拍手叫绝,把这个新科状元也看呆了。恰在此时又走过来一个卖油郞,嚷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是樵夫,我也能这样!”叶元清一听,就说:“好!我买你一斤九两油,但得用手倒。”随后,便叫侍从取来一个大的葫芦,口子只有两三厘米,叫卖油郎往里面装油。卖油翁接过葫芦又在葫芦口放了一个铜板,拿起油桶便倒。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落入钱眼中,称一称,除去葫芦本身的重量,刚好一斤九两油。这时有个看热闹的乡下妇人说:“卖油郞也算不得什么大本事,熟能生巧罢了,不足为奇。”叶状元听到妇人的话后心想,连一个乡下妇人都如此狂妄,于是问道:“妇人家,你有什么本领?也拿来瞧睢!”妇人说:“状元爷,我是一个乡下女子,文武不通,也只会做些家务事。比如筛米你去量一升谷,一升米,混在一起,我筛上几遍,能使米中无谷,谷中无米!”状元又叫随从把米和谷拿来混在一起,要妇人当众表演。只见妇人不慌不忙,双手紧握米筛,左筛几下,右筛几下,米和谷便立即分开了,米中没有粒谷,谷中也没有粒米。状元看了三人的表演,叹了口气说:“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啊!”后来,人们又把三十六行改为三百六十行,就成了我们现在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了。其实古代行业的分工种决不止“三百六十行”,如今分工更加细化,其行业或职业之多几乎无法统计。只不过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行业还是笼统地称“三百六十行”。当然在古代科举“状元”与其他行业的“状元”的含金量还是有天壤之别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指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含量、都可以干出好的业绩。但在古代科举“状元”与其他行业的“状元”的含金量无疑有天壤之别。就当代而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用来形容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人才,告诫人们不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与此同时它也可用来提醒有自卑意识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