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没有绝对的对错谁站在谁的角度出自哪里

没有绝对的对错谁站在谁的角度出自哪里

发表时间:2024-07-30 15:23:50 来源:网友投稿

比较早在著作中出现这类观点的是《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矣,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议,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