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出自哪个人物
一毛不拔出自:杨朱。
杨朱的介绍: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一毛不拔"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它出自《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翻译:杨朱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一毛不拔"的成语典故:
墨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当时的哲学家杨朱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杨朱主张贵生重己。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掉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就可以让天下人受益。你愿意吗?" 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岂是一根汗毛就能够解决的?"禽滑厘又说:"如果可以解决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不说话。有人就此询问孟子的看法。孟子说:"杨朱主张以己为重,即便是拔掉自己身上一根汗毛就可以有益于天下人,他也不愿意做。一毛不拔确实很自私啊。墨子的观点恰恰和杨朱相反,主张要仁爱世间所有人,只要对天下人有利的,他都愿意去做。即便磨秃了头项、走破了脚跟,他也没有任何怨言。这是很难得的呀!"
"一毛不拔"的成语寓意:
一毛不拔的人很少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吝啬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一个凡事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人是很难做人的,更不用说以此获得好人缘了。"一毛不拔"的人容易失去人心,甚至最终会众叛亲离;慷慨的人则欢喜得人缘,处处受欢迎。吝啬的人不能给自己也不能给任何人快乐,因为他们时刻不停地都在算计。他们总是在害怕、猜忌和忧虑中度过。对于这样的人,人情关系恐怕会越用越淡,一旦别人知道他们的"个性"后便不会再倾力相助。人际交往注重"礼尚往来"、"相互买账"。需要慷慨地购买礼品,在必要的场合以物相送传情达意,今天别人买单请一顿,不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或者天经地义,投桃需报李,下次就要知趣地主动买单。只有互动才能沟通,才能加深和别人的感情,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慷慨者乐善好施,不斤斤计较,让人感觉仗义,什么事情都好说,这种甘愿慷自己之慨的人大多性格乐观,胸怀阔达,开朗大方。他们在慷慨的举动中体会到了快乐的情绪,别人也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好处,也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