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是什么意思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的意思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恨:遗憾。
这句诗出自于:北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完全自然的客观的"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就是一个纯自然的存在,于"我"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一个远方的风景,等着我去游览。这时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实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少年青年时代那高高悬在前面的人生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挥洒着汗水,忍受着痛苦,一路之上,留下了千般的遗憾和万般的不舍,只是为了心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在理想没有实现之时,我们就像这首诗的第二句所说的"未到千般恨不消",所有已或多或少实现了自己年青时的理想的人,回想过去,大概都能深切理解这种"千般恨不悄"。
作品赏析: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 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象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这首诗颇富禅意,一般都把它当作禅宗的悟道诗,全诗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
原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观潮》的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观潮》的主旨赏析: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
苏轼借《观潮》为题,表达了诗人一种由妄念躁动之中恍然超越、豁然达观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