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什么意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31 03:35:11 来源:网友投稿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意思是:实践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的收获。

"行事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

"知是行之成"指获取知识是实践的成果。

整句话阐述了实践和认知的关系,知行合一,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

这句话出自于:明王阳明的《传习录》。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解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由来: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以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