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什么意思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意思是: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出处:
出自《仲尼弟子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节选原文: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译文: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从师学习以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获取、给予离弃、趋就都完美无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这些事,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作品介绍: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仲尼弟子列传》是孔门弟子的一篇多人合传。仲尼即孔子。在这篇列传中,有的人记述较详,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人记述简略,只有两个字的人名。本传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