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的下一句是什么
"与人为善"下一句是: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该句出自《刘氏善举》,是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
《刘氏善举》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原文译文:姓刘的一个人是一个乡里的寡妇。(她)养育(有)一个儿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
但是她儿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本人)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举动。
与人为善:
这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本义指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该成语在句中常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
成语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道德和学问修养都很好,孔子很喜欢他。孔子在给弟子讲课的时候,常常拿子路的事迹开导学生。
有一天孔子又讲到子路,他说:"子路这个人很虚心,别人指出他的毛病和不足,他就非常高兴,所以进步很快,好些学生都比不上他。
从历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别人的优点、长处,自己来实行善事。大禹就是这样的典范,他听到谁说善言,就向谁敬礼。舜更是了不起,他把别人的长处吸收过来,把自己的短处抛弃掉,做起善事非常愉快。舜从种庄稼开始,经过做陶器、当渔夫,直到最后做了天子。他身上的优点、美德全是从别人身上学习、吸收过来的。所以总括起来说吸收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便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