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为什么喜欢唱歌跳舞
藏族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唱歌,也离不开跳舞。
西藏人总是边干活边唱歌,甚至以舞蹈动作相配合。歌唱使劳动具有节奏,动作轻松舒展,并且减轻疲劳,使工作不致过分单调。那些江河两侧的田野,很像农人们的天然舞台,他们成群结队地唱着歌送肥,唱着歌耕地,唱着歌锄草、收割、打场。
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德晓勒时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从更远的时代起,藏族人即有圈绕簧火欢歌狂舞的习俗。这些旋转不息的歌舞,陪伴这个民族走过无数个世纪的时光,传承发展直至今日。
藏族圈舞泛称为“谐”,雅鲁藏布江流域农民的圈舞称为“果谐”;康区和藏北的圈舞叫“果朝”,又称“锅庄”,舞步雄浑而豪放;林芝一带的圈舞称为“博”,“博”是“谐”的变音。后藏地区的圈舞名叫“堆谐”,后来传到拉萨,成为表演性很强的“踢踏舞”。圈舞进入祭神和庆典,成为一种大型仪礼歌舞,为“谐饮”。
在农事闲暇的冬日,劳动归来的夜晚,美丽幽静的村庄,农人们一边唱“来吧!来吧!来跳果谐吧!”的歌,一边汇聚到麦场、庭院、林间空地,燃起一堆篝火,跳起跟土地一样朴素的农民圈舞。
尤其是藏历新年和望果节,“果谐”跳起来简直是不分日夜。跳舞时没有器乐伴奏,舞者不时发出“曲曲曲”或“休休休”的声音,或者吹口哨,或者一起数着快板,以协调舞步、统一节奏。
弦子和锅庄——和农民的果谐相比,流行在藏东康巴人中间的昌都锅庄,舞姿更加潇洒,气势更为高扬,充分显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为代表的藏东“康谐”,则更为优美与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优美的体态和迷人的歌喉。
昌都锅庄通常分为“曲朝”(寺庙锅庄)、“仲朝”(牧区锅庄)、“王朝”(农区锅庄)3种。曲朝普遍是在寺院宗教节日的时候跳,迎送康区大活佛时也跳。这是一种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的舞蹈,男男女女为祈祷来生幸福而献给神佛的舞蹈。
藏北草原每逢新年佳节、结婚喜庆,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草原赛马盛会,牧人们都要燃起篝火,夜以继日地跳牧区锅庄,与昌都锅庄相比,曲调更为深沉,舞步更为粗扩,男子动作激烈奔放,铿锵有力,俯仰翻转,令人眼花缭乱;而女子动作小而含蓄,有时腰肢随着歌的旋律轻轻摆动,达到出神人化的境地。
堆谐拉萨流行的歌舞——堆谐意为上部地区的歌舞,它的家乡是古代南北两个“乃堆”万户管辖的地方。据西藏音乐家边多先生研究,堆谐是从自娱性的民间圈舞“果谐”演变过来的,它和“果谐”不完全相同的是。堆谐有六弦琴伴奏,而且带有表演的性质。堆谐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快板和慢板节奏变化很大,每个曲调都配有固定的歌词。以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定日为中心的南方堆谐,比较粗扩朴实;以拉孜为代表的北方堆谐,则具有热情流畅的特征。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