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氏的祖先是谁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了弟弟管叔、蔡叔与商纣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之后,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邑,侯爵,康叔建卫国,立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史称卫侯。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名叫成,字叔承(一说承成),史称其为“成叔承”。在成叔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承氏正宗。承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承为得姓始祖,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千乘为郡望。承姓承姓起源二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军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军承就是军佐,亦称军丞,是春秋时期楚国军制官称,属于主力战将,为楚国军事主官司马的副手。在楚国承通丞。这在史籍《左传·哀十八年》中有记载:“楚右司马子国帅师而行,请承。承,佐也。”在楚国军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承氏,亦有称佐氏者,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毗陵为郡望。承姓承姓起源三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古承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承水是秦汉时期一条古河流的名称,在西汉时期在长沙国境内,从永昌县发源,终流汇入湘江。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终有记载:“长沙国承阳县。承水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西汉时期的长沙国承阳县,就是因为坐落在承水之阳(承水北岸)而得名,就是今湖南省衡阳市和衡阳县地,其承水就是今蒸水河。古代承水之“承”,读音就是zhēng(ㄓㄥ)。其时居于承水两岸的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承水氏、承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承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zhēng(ㄓㄥ),以承阳为郡望。承姓承姓起源四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古承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承县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下属的一个县,春秋时期为古鄫子国之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兰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兰陵归薛郡。汉朝时期承县属东海郡,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中有记载:“东海郡承县。”王莽代汉,承县一度被更名为承治县。东汉时期复称承县。三国时期属曹魏徐州东海郡。西晋、十六国时均属兰陵郡(治所在今峄城)。南朝宋时期其地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时期为徐州承县。隋朝时期属彭城郡,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承县置缯州,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改为兰陵县。唐朝初期复名为承县,属河南道沂州。宋朝时期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章宗完颜·麻达葛明昌六年(完颜璟公元1195年)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元朝时期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因境内有葛峄山而改其州名,下领兰陵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为县,从此,古承县改称峄县;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朝时期沿袭明制。民国时期属山东省鲁西南行政区。196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峄县建制,设枣庄市,峄县成为枣庄市的峄城区。早在两汉之际,由于王莽篡汉后战乱迭发,居于承县之民中即有改以地名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