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在古代的说法
印章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秦朝以前,官印、私印都称作“玺”;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皇帝的印称作“玺”,臣民的印仍称为“印”;汉代时,太后和诸侯王所用印章称为“玺”,将军的印叫做“章”,此时起,管家和私印总称为“印章”。
印章最初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古时候任免官吏都要用印章作凭证,官府发布文告,往来公文,也要加盖印章。后来文人、士大夫又把它作为一种身份凭证。
在我国各个历史年代,印章都有着不同的叫法。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但到了汉代诸侯王及王太后所用的印章仍有称“玺”,人们又把将军们用的印分离出来,单独叫“章”。从这时候起人们把官家和私用的印,武官们的章总称为“印章”。印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唐武则天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此后各朝各代沿袭,称呼皇帝印章一般是“玺”“宝”并用。宋代有人专门刻了一种印章,用来盖在自己收藏的图画、书籍上,人们把这种印章称为“图书”,现在我们叫的图章,就是这样转化来的。
印章的最初使用和我们现在的火漆印很相像。在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人们只能把字写在竹简上。平时官府公文和私人书信往来,为了不致泄露,就用绳子把竹简捆扎起来,在打结的地方凿一个方形的槽,在槽内填入带有粘性的泥丸,最后把印章捺在泥丸上,泥丸干燥后,成为坚硬的土块,叫做封泥”。
《史记》上记载的“青泥封书”,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不使用封泥,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在考古工作中,一直没有发现晋代的封泥,所以认为,可能从这个时期起,纸张和绢帛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片,印章开始打印在绢帛和纸上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