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杨氏祖籍是哪里
在诏安县城南诏镇的东北街,有一条小街巷,叫绵远街。
从巷门洞进去,住着几十户人家,早期这里人家,多半在经营手工面线活,所以绵远街又叫做“面线街”。绵远街的中段,自明清时期遗留有一间“敬斋”,如今早已被这里的杨氏人家作为祖庙。而杨氏人家在他们的祖庙里供奉的祖公,却是北宋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之一——杨时。杨氏祖庙坐西向东,面阔只有一间,屋顶属硬山顶,屋脊饰有剪瓷雕。门楼呈内凹状,墙上大理石浮雕雕刻着龙凤呈祥、麒麟献瑞等图案。墙上钉一块新的二维码门牌:东北街绵远街17,屋檐下挂着两盏纸灯笼,灯笼上写“杨氏祖庙”等字样。门楣上嵌着两只小石狮,门匾是一块黑色大理石,镌刻四个金色大字“龟山衍派”。门楼两侧有一副长对联“关西后冑聚绵远齐颂清白祖训;道南先贤创敬斋永承立雪家风”,两扇门有一副红底金字的门对“敬心生至乐;斋焕致嘉祥”,门楼内又有一块巨大的内匾,棕底金字“程门立雪”。杨氏祖庙由门楼、天井、主厅构成,整间房屋结构呈现“竹篙”状。门楼和主厅地面,用红色方砖铺就,而天井地面用的是规格条形石。从门楼内左边墙上的碑记,可知绵远街杨氏祖庙——敬斋的来龙去脉。明朝天启三年,时诏安五都(今东山)有13户杨时的后裔子孙,迁来绵远街,共同建了这间“敬斋”,作为后代子孙诗书耕读的场所。清朝乾隆廿八年,敬斋曾维修过。清朝中叶陆续有杨氏后裔子孙旅居海外。如今在台北一带的杨氏宗亲,有三千多人。解放后敬斋一度失管。1998年,敬斋重回族人手中,众裔孙纷纷捐资重修,基本保留原貌,乃重塑祖公金身。重修后的杨氏祖庙,被诏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天井左边墙上,嵌入一块巨大的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四个金色大字“杨氏祖庙”。天井中间摆放一个方形香炉,左边附墙砌有一座两层高的银炉。主厅有木屏门分内外,外面拜亭两侧同样挂两盏纸灯笼,写着“杨氏祖庙”等字样。拜亭上正中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牌匾“敬斋”。主厅有十三槽宽,面积约二、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房梁画着八卦图,厅中挂着“金玉满堂”的横幅。金黄色的“杨”字庙旗,靠在主厅右侧,而左侧墙上挂满了相框,是各地杨氏宗亲联谊活动的合影。主厅后侧摆放一张朱红色方形供桌,后面再摆放一张黑色长几桌,桌上有几盏油灯。几桌中间供奉一尊较小的祖公像,左右两尊侍卫像。几桌上方悬挂一块巨大的黑底金字匾“清白传家”,几桌两侧,左右各有一个木屏门,上面红底黑字门匾,分别是“愚养”“拙守”。几桌后的神龛内,杨氏祖公——杨时端坐在太师椅上。只见他身着宋朝蓝色官服,浓眉长髯,神情安详,目视前方,炯炯有神,右手持书卷,似思考状。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世称“龟山先生”。祖籍陕西华阴,生于南剑州(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进士及第。少年时曾二度北上,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兄弟俩,研习理学。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佑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晚年返梓创办南道堂、龟山学院,著《二程粹言》《龟山集》等,乃宋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杨时将“二程”理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当杨时40来岁时,已经学有所成,仍谦虚求师。一次他与另一位理学家游酢,因为争论一个问题,便相约一起找老师程颐求教。不巧程颐正熟睡。他们未敢惊扰,乃恭敬侍立门外,静候老师醒来。不久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等程颐醒来发现门外立着两个“雪人”,大为感动,遂将平生学问悉以传之。由此留下“程门立雪”的经典美谈,后世用来比喻尊师重道、诚恳求学。杨姓郡望是弘农,在全国和漳州全市,人口数均排第6位,属大姓。在诏安杨姓不算多,衍派也有多支。东北街绵远街一带的杨氏人家,虽只有十几户,但每年农历八月廿二的“祖公生”,祭奠先祖,场面依然隆重。他们尊称杨时为“龟山祖”,谨记自己是“龟山祖”后裔子孙,以先祖的“程门立雪”教育子孙后代,并且在新时期,把“程门立雪”遗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