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古代别称
巴中的建制始于东汉。
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划宕渠(今达州地区)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的巴河流域地区,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巴州镇)。和帝永元三年(91年)至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汉昌属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汉昌属益州巴西郡(治保宁,今阆中)。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将汉昌、宣汉、宕渠3县置为益州宕渠郡(治今渠县土溪);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县复属益州巴西郡。到蜀汉延熙二年(239年)至十一年(248年)汉昌县又两次更属益州宕渠郡和巴西郡。两晋时期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昌县更属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巴西郡。元康六年至永康二年(296年—300年)汉昌县又属宕渠郡。永宁元年(301年)汉昌还属巴西郡。永兴元年(304年)改汉昌县为汉兴县,复属宕渠郡。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复名汉昌县,属梁州巴西郡。南北朝宋、齐年间(420年—502年)复改汉昌县为汉兴县,先后属梁州宕渠郡和巴西郡。梁、魏年间,梁天监四年、魏正始二年(505年),梁、魏互相争夺汉昌县,互相竞争设置州、郡、县等地方政权。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始置巴州,治大谷郡北(今巴中市江北新区),熙平二年(517年)州移治汉昌县。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间,巴州全盛时期管辖8郡11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到北周末年,巴州全盛时期辖10郡15县,所辖地域,东至今达县桥湾乡,南至今营山、蓬安、武胜等县部分地方,西至今旺苍东北部分地方,北至今南江、通江县全部。隋朝开皇三年至大业二年(583年—606年),巴州领县9县。到了大业三年(607年)改巴州为清化郡,领14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清化郡复置巴州,领今巴州区所辖的地域和平昌、通江、南江的部分地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巴州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西道。五代时期(907年—960年),巴州领9县,所辖地域有所缩减。宋太祖乾德四年至宋末(966年—1275年)的巴州属利州路(治今广元)兴元府(治今汉中),领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等5县。其间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巴州属剑南道。元朝沿袭宋朝建置,仍置巴州领县,属广元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四川置省之始),巴州属四川省广元路。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为巴县,属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道(简称四川北道)保宁府(治今阆中)。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复置巴州,领化成、通江、难江3县。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四川在成都称帝(1644年),国号大西,巴州全属大西。从清朝初到民国元年(1648年—1912年),巴州仍属四川北道保宁府,不领县。民国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国二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隶属四川北道(治今阆中)。民国三年(1914年),改四川北道为嘉陵道(治今南充),巴中隶属嘉陵道。不久裁废道制,以府、州、厅、县直属省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