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豆腐的由来是什么
习俗 “磨豆腐”关于“豆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豆福”,因为“腐”和“福”是谐音,所以豆腐也有着祈福的寓意。
所以“磨豆腐”也变成了祈福的过程。不仅豆腐有特别的寓意,磨豆腐习俗来源也有着一个特别的传说。传说灶王上天后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于是玉皇大帝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这天会下界视察,查看人间善恶,决定来年福祸。于是人们在腊月二十五这天谨言慎行,并且磨豆腐,吃豆渣以表清苦,希望求得玉皇大帝降福。现在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磨豆腐,吃豆腐渣的风俗。小时候山西农村还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零食更多的不是山上的野味,而是家里的自制美食如今像石磨豆腐这样的自制美食已经开始变得珍贵难见▼小时候,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一口青石磨,农闲的时候就嗡嗡地转起来。石磨除了磨玉米摊煎饼,就是磨豆子做豆腐。那石磨豆腐的味道,在我离开老家多年后,至今依然清晰地留存在嗅觉的记忆里。做石磨豆腐用的豆子,都是农家自己种的。和玉米高粱相比,黄豆产量低、侍弄难:春天播下种要防鸽子刨,长出苗要防兔子啃;为了从“山贼”嘴里夺下豆子,庄稼人一年要多操很多心。但每家每户都还是要留下一块地种黄豆,为的是年节能吃上一锅热豆腐。每逢年节常常是大人带着孩子,把黄豆一粒儿一粒儿地挑选出来,剔除泥块和豆梗,用簸箕带到村头“破豆碴子”。黄豆一放上光滑的碾盘,立刻就要四散奔逃,大人用扫帚护住,小孩子在后面推了碾子慢慢滚过去。只一圈黄豆就开了两瓣儿,三五圈下来就压成了豆碴。收回家倒在瓦盆里泡上半天,就可以端上青石磨,准备磨豆糊儿了。不过说起它的制作程序,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绝对不懂的,石磨豆腐的制作程序,连个小细节都马虎不得。想吃碗高质量的豆腐,选材很重要。首先采选颗粒饱满色泽亮丽的黄豆用水浸泡,一般两到三个小时为最佳。然后就要推磨啦!这种老式石磨。在农村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推磨很辛苦,通常需要两人一起或者轮流,旁边还要站个添磨的。话说添磨也是一种技术活啊,不仅要快还要准,不然很容易就被磨杆子打手。一两小时后等所有豆子都磨成白色酱汁了,第一道工序才算完成。为避免被骂“有前脚没后手,用完石磨后要记得清洗干净。▼然后竖起来晾干之后,再把它装回原来的样子。▼接下来就该点灶烧锅了,烧豆浆有个小诀窍,等豆浆开始冒泡,就开始用微火,并用扇子扇火,直到豆浆被完全烧开。豆浆烧开了就要沥豆浆了,沥豆浆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一点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首先工具要准备好,筲箕一个、碾架一个、瓜瓢一个、纱布一块(要大块的)。工具准备好后把碾架放到大锅上面,然后把筲箕放到碾架中间。纱布直接铺在筲箕里,把纱布铺平,与筲箕一样呈三角形以便于更好的装豆浆。再把煮熟的豆浆,一瓢一瓢地舀进去,用力压,直至豆渣被完全分离出来。锅里的豆浆舀完后,你会发现锅底有一层金黄的锅巴,锅底上的锅巴,可是小时候的美味,还有上面浮的那层豆浆皮!接下来,是做豆腐的关键一步——卤水点豆腐。老家人不会用石膏,而是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卤水方法。用卤水要适度,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卤水的温度要把握好火候,不能高也不能低;搅动豆浆的动作也要拿捏稳,不能快也不能慢,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又香又嫩的豆腐。撒了卤水后没多久,豆浆就开始结块,慢慢变成了豆腐脑儿。把刚刚烧豆浆的灶台收拾出来,在锅沿儿放上草筛子,里面铺上纱包,然后把豆腐脑儿倒在筛子里,用纱包包好压实。半个小时后豆腐就可以出锅了。又白又嫩的豆腐端上桌子,颤巍巍地冒着热气。切点葱花、蘸点蒜汁,夹一块放入口中,那种滑嫩、香甜,在舌尖上留下的绝对是最美的触觉和味觉享受。当然为了吃上美味可口的豆腐花,总是喜欢蘸点糖(黄糖、蜂蜜水...),吃上去嫩滑嫩滑的,不知多欢喜。又或者在铁锅里烧上油,然后放入辣椒、大蒜等调料再把豆腐倒进去煮一下等豆腐汤烧开豆腐完全入味的时候就可以吃了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麻婆豆腐▼磨出来的豆腐一般大人都会分一部分出来然后把它压干做成豆腐▼这种压干的豆腐炒起来吃味道完胜现在外面卖的那些机器豆腐▼以前农村条件比较艰辛石磨豆腐来招待客人算是一道好菜了石磨豆腐就是无数高密人忘不了的童年味道就算现在在各大超市、菜场都能买到豆腐脑、豆腐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家里人在灶火边磨出来的感觉也没有那么原生态了▼就连那些石磨,也开始消失不见甚至变成了一无是处的摆设品……▼磨豆腐是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几乎都具备的一门手艺那时候很多家庭都不是很富裕吃的也没那么丰富但是我们得到的都是最健康、最原生态的食物虽然简单,却很美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