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关与哪个地区接壤
野三关(明嘉靖所纂巴东县志中又名“野厢关”)巡检司最早设在野三口,位于现今巴东县清太坪镇大堰塘村清江与野三河交汇处,是施(恩施)宜(宜昌)古道上巴东、建始两地隔河为界的关隘。
清太坪镇思阳坪村清江北岸的一处古驿道上,曾发现一块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的禁盗石碑,落款为“宜昌府巴东县野三关分司”。这也是第一关,水路之关隘。第二道关在施宜古道上,关隘位于四渡河谷的“盐大路”石板路口。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战争及官民避三峡之险而从陆路入川,多经该路。明初为平定占据川蜀的明玉珍,明颖国公傅友德率军开道取道川蜀,施宜古道有所发展。光绪三年(1877年),王庭祯到任施南府知府以后数年间,施宜古道的路线进一步改良、路况大为改善,这一条盐大路最终形成了起点宜昌,经高家堰、贺家坪、榔坪、关口垭,进入巴东野三关境内,沿汪家岭,经四渡河、野三关、界牌垭,至野三河,随后入建始高坪、红岩寺,从崔家坝入恩施,古道多为宽约2米的石板路面,全长200余公里。四渡河谷的“盐大路”石板路口还保存完好,关隘雄风依旧。野三关历史上为宜昌接壤恩施的边关口子镇,素有“西南门户,鄂西重镇”之称。它既是通往四川的“盐茶古道”“川盐入湘”(四川巫山碚石到湖南龙山)、官道驿站的鄂西节点,也是宜昌和恩施间马帮驮运、挑夫和背夫肩挑背扛布匹、煤油等百货进山以及山货外运的大商道。所以第三道关自然就是位于宜昌与恩施即巴东与长阳的分界线上,这就是八字岭。八字岭一道天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的八字岭早已经是铁路穿山钻洞、高速公路遇河架桥、318国道翻山越岭,雄关险阻已经是如履平川。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