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50字

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50字

发表时间:2024-07-31 17:22:00 来源:网友投稿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自古便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说。

由于地形和气候复杂,缺水成为困扰林县百姓生存与发展的大难题。“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旧社会的林县,经常发生群众背井离乡逃水荒的现象。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盼望河里长流水,山谷涌清泉,吃水不出村,种上水浇田。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把解决人民群众吃水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县人民找水、挖水、蓄水、引水,穷尽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但是这种原地引、挖、蓄的治水方式,平常年景尚能发挥一定作用,一旦遇到大旱,大多无济于事。1959年,林县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修水库、凿旱井,天上却不降水,挖山泉、打水井,地下又不给水,河断流、库见底,渠道也无水可引,林县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1959年6月11日,林县县委书记处召开会议,就林县干旱缺水情况和水利建设远景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面貌,必须把水从外地引进来。会后林县县委主要领导沿着浊漳河进入山西省平顺县境内,与当地公社、村干部进行了一系列座谈,并详细勘察了此地的水文条件: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常年平均流量为25立方米/秒,即便是在枯水期,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从这里引水完全可行。回到林县县委书记处成员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终于在1960年2月7日召开的林县县委引漳入林筹备会上,通过了引漳入林工地组织机构设置议案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

2月10日夜,县委书记处领导在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上,代表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的动员令,红旗渠工程宣告启动!从1960年2月11日起,林县15个公社3万余民工,翻山越岭,在140华里长的战线上正式向穷山恶水“宣战”。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对于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来说林县“三无一少”的状况显得尤为突出: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在此背景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就这样林县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于1965年4月5日实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实现3条干渠同时竣工,并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7月6日实现全面竣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