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纳豆为什么会黏糊
其实日本人最早吃的“纳豆”,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黏糊糊带拉丝的样子。
“纳豆”二字最早出现在日本平安时代中期,一本名叫《新猿乐记》的书里。不过《新猿乐记》里写的纳豆,是“盐辛纳豆”。“盐辛纳豆”在日本也被称为“唐纳豆”,也即中国人所称的“豆豉”。这种“纳豆”据说是鉴真和尚在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带入的。豆豉传入日本后,主要是寺庙的和尚们自行酿制和食用,所以也被称为“寺纳豆”。简而言之最早的“纳豆”,不论是“唐纳豆”还是“寺纳豆”,都和中国的豆豉一样,没有粘糊糊的拔丝。而现在所提及的“纳豆”,指的确实带有粘糊糊拔丝的那种。这种本土纳豆,是日本土生土长的,与它们在中国的先辈没有关系。关于这种“纳豆”的起源,存有各种版本的传说:有说是圣德太子在喂马时无意中发现的;有说是将煮熟了的豆子摆在神龛前做供品时发现的。这些传说的共同点就是一些被煮熟了的豆子,因为存放太久而发酵,并像莲藕一样能拔出细丝来。当时的人不明白细菌发酵的道理,不知道这些煮熟的黄豆,是被一种枯草杆菌(俗称纳豆菌)的细菌感染发酵的。不过这种看上去变质的豆子,尝起来居然比单纯煮豆子味道还要好,于是纳豆就诞生了。不过最早的“纳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称为“塩辛納豆”,一直保存至今,与指代“拉丝纳豆”的“糸引纳豆”相区别。拉丝纳豆一般按照大豆颗粒,分为大,中,小,非常小,极小粒和超极小粒,以及碎纳豆。从诞生起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粒纳豆一直是市场的主流。个头大可以嚼着吃,粘度较小。大粒纳豆的大豆因为个头大,所以即使发酵后,因能品尝到大豆芯所保有的大豆的甘甜。 所以大粒纳豆通常是作为配菜,而不是放在饭上吃,以前也常作为纳豆汁食用。小粒纳豆的粘度很强,最适合盖在米饭上一起食用,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纳豆最传统的方法,是将煮熟了的大豆,用麦秆包起来,在40度左右的温度中放置大约一天,令纳豆发酵,培育出纳豆菌并不断繁殖,纳豆制造就算大功告成了。这种传统制作方法制造的纳豆,又被称为“麦秆纳豆”或是“草包纳豆”。不过伴随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麦秆纳豆”的工艺被认为是不文明、不卫生的。这也间接导致民众对纳豆的热情降低,店铺里堆积如山的纳豆都卖不出去。现代的纳豆生产,一般采用“半泽式纳豆制造法”。发明人半泽洵是北海道大学的教授,主要从事细菌学研究,他利用新近发现的“纳豆菌”自主培植,然后将纳豆菌贩卖给纳豆厂商,从此令日本的纳豆行业起死回生。与传统的纳豆制造方法不同,“半泽式纳豆制造法”不是将煮熟的大豆包在麦秆包里让其天然发酵繁殖纳豆菌,而是将煮熟的大豆装入木盒,然后以喷雾法将单独培植的纳豆菌喷入大豆之中令其发酵熟成。与传统做法相比,现代的大豆生产的确更加卫生,也更方便量产。至于纳豆的吃法,最早只是简单地撒上一点盐,起到调味的作用。在17世纪江户初期之前,日本人大多是把纳豆碾碎做成纳豆味噌汤,而后直接把豆子倒在饭上的吃法成为主流。酱油也成了纳豆最忠实的伴侣搭档。而最经典的吃法,则是在纳豆里放酱油和芥末,一起搅拌后食用,有些人会再切些葱花撒上面,吃起来更香。日本人一般把纳豆放在早餐那一顿,把它当做拌菜,配米饭或意大利面吃。吃法也有讲究,不能拆开包装直接吃,得先搅拌搅拌,弄破纳豆皮。这一步骤可以说是“必需”的。其实只要能克服纳豆的“怪味”以及黏糊糊的口感,纳豆可以参与的美食就太多了。纳豆寿司卷、纳豆炒饭、纳豆意面、纳豆荞麦面、纳豆披萨、纳豆蛋包饭,均是日本人脑洞大开的产物。以近年走红的纳豆吐司为例,便是在面包片上放纳豆、鸡蛋、蛋黄酱和奶酪一起吃,一般充当早餐。不过这种吃法,以传统的日料“饭菜有别”的原则来看,似乎有点乱来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