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练就了愈挫愈勇的品质
所谓成功就是比倒下多一次站起来。
一、什么是挫折?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和干扰,导致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状态。生活中的挫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生活中的重大负向事件,如亲人过世、高考失败等;另一种是来自他人的否定,如父母的无心责备,同学的轻蔑眼神等。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所以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努力让孩子避免挫折。一些家长操碎了心,想尽了办法,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中不吃亏、不上当、不走弯路。简单地说就是不要经历“挫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一些家长把孩子抱着养,护着养,恨不得做一个万能的“金钟罩”,把孩子“罩”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殊不知正是这种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对“挫折”的体验,并最终妨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 所以家长要意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培养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挫折“免疫力”。
二、如何培养愈挫愈勇的孩子:
1、父母做到愈挫愈勇要培养孩子愈挫愈勇的品格,首先家长要做到愈挫愈勇。 当家长面对问题时,当家长情绪激动时,孩子的警觉性也是非常高的。家长面对挫折和问体大方式,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案例: 全陪妈妈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都不用干,节省一切时间学习。蓉蓉成绩稍退步一点,就歇斯底里的大吵一顿,并不听解释不听原因。蓉蓉感到压力非常大。心理学分析:董太太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所以产生了成就感。
2、正向解读信息当你批评孩子或当孩子的面批评你自己的时候,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的解释风格,有两项规则你需要注意:第一项规则:准确,过分的夸大责骂会造成内疚与羞耻; 第二项规则:在实际可能范围之内,您应该以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孩子沟通。案例: 小明和姐姐小红一起搭积木,小明试图像姐姐一样搭太空船,但总也搭不好。小明开始变的越来越焦躁。父亲看到小明在挣扎,试图安慰他:父亲:小明,你做的真好,我觉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小明:才不呢,小红做的才棒,我做的很差,甚至没办法使机翼稳固。我是个笨蛋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父亲:我喜欢你做的东西,我觉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小明:那为什么小红做的更大,翅膀更长,而且不会像我的一样机翼老是掉下来?我不能做这个,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我最讨厌搭积木。父亲:这不是真的,小明。只要你拿定主意,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来,把积木给我,让我帮你做,我会帮你做一个能够飞到月球、火星及木星的火箭,它会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属于你。小明:好吧,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分析: 虽然现在的教育流行不断的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信心。但是不讲究方法的一味的夸奖孩子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原因如下: 第一,父亲说的每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小明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做出像姐姐所作的那样复杂的太空船。父亲应该说实话,他应该解释当小明长到像姐姐那么大,他所作的东西会更结实,还应告诉他小红像他这么大,做的东西跟他一样。 第二,为了让小明高兴,父亲接手,为小明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父亲所传递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是你所想要的情况是,你就应该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父亲为了让小明感觉好些,反倒教他无助。 第三,其中最严重的错误:父亲应该对小明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小明从最糟糕的方面来看他的挫折与不幸的事情“我是个笨蛋”,”我做的从来不会成功“、“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一件事。”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都有自己对原因的习惯看法,我们称此为“解释风格”。有三个重要方面是孩子用来解释为何一件好的或坏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那就是:永久性(permanence) ,普遍性(pervasiveness) 和人格化(personalization)。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