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伟大之处
大学现在非常普及,在中国遍地都是。
和平年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未来。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所大学:它堪称“最穷”,条件非常艰苦,师生校舍几乎都是茅草屋顶,铁皮房子;它堪称“伟大”,存在仅8年时间,但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71位两院院士;它最“知名”,不仅拥有“豪华级”的教师阵容,牛津大学的学者曾不远万里前来拜访求教。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它就是享誉中外的“西南联大”!一、创校之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北方城市炮火连天。危急关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同时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要求将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但刚到长沙不就,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也危在旦夕。无奈之下长沙临时大学只好举校西迁昆明。就这样;300多名师生;3600里长途跋涉,历时68天,师生们一路风餐露宿,最终于1938年4月成功抵达昆明,始立“西南联大”!二、条件艰苦学校成立之后,经费吃紧,校舍条件极差。教室是土墙、涂上绿漆的铁皮屋顶,每逢下雨,屋顶就吵得没法上课。这样的条件比80年代山村的教育条件都差。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舍,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两人的计稿几次被校长无奈“退回”,原因是没钱买材料。最后学生宿舍只能住茅草屋。食堂就更不说了,连凳子都没有,只能站着吃饭。伙食也不好米饭里面常常掺了很多砂子,每天吃的都是盐水煮菜。教授们的衣着也是破烂不堪,比乞丐强不了多少。更可甚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住处被日军炸毁后,无奈之下,只能住“牛棚”!三、大师云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判断一所大学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有豪华的大楼,而在于有没有最优秀的老师。西南联大之所以建校8年,能够拥有那么多的有成就学生,绝大部分原因,也得益于“超豪华”的教师阵容。据史料记载当时国文老师是沈从文,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数论和《庄子》的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看看这样的阵容,敢说现在大学的教授阵容根他们相比,真是天地之别。
四、制度开明西南联大的教育制度非常开明。不会墨守成规,也不会条条框框。首先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身。1938年,联大作出了一个当时国内“史无前例”的决定:聘请“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当教授。校长梅贻琦说,“我看的是才华”。其次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凭一张表就可以可以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偶尔“翘课”也不会被老师追究。开放式教学让联大师生有了较大的自主性,更是有了独创性的见解,这应该也是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的原因之一。西南联大一所回荡在历史深处的中国第一大学。在二战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孕育出如此多的各界精英,是民族骄傲,国家之福。作为今人本应给予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