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有什么精神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人世间最宝贵的除了亲情之外,莫过于身边有几个甚至一个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有情有义,生死可托的朋友。朋友虽为儒学“五伦”之一,但既没有父子、兄弟的血脉关联,也没有夫妻之道的起家裕后,甚至没有君臣或上下级之间的功名利禄牵扯,惟一能够将彼此关系维系在一起的,靠的就是一个“情”字,一个“义”字。《周易·乾·文言》曾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同的声音容易发生共鸣,相同的气味,容易互相融和。志趣相同、情投意合的人,就很容易交成朋友。“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 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已成绝响,究其原因,真正让世人惋惜的不是琴曲没能流传于世,而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再难寻觅。白居易的“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孟浩然的“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贾岛的“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岳飞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文天祥的“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都是在慨叹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苦闷心情。知心知音是友情在精神领域的至高境界,不必强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身边有情有义,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的真挚朋友,才是我们应当珍惜的无价珍宝。文天祥说:“知已肝胆相照”,冯梦龙说:“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真正的友谊就像是心灵的交汇,灵魂的联姻,道义的凝聚,精神的结合。从两个陌生的个体融合为一个不分彼此,祸福与共,同生共死的整体。人世间将这种友谊称为生死之交。汉代刘向的《列士传》中有篇故事:战国时期,燕国人羊角哀与左伯桃相交为友,两人听说楚王尚贤礼士,便相携前往以求仕进,路经梁山时,恰逢大雪封路,两人衣履单薄,饥寒交迫,左伯桃就将自己的衣服脱下,将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羊角哀,勉励他继续前行,自己却受冻而死。羊角哀不负所望,到了楚国,被授予上大夫。羊角哀禀明楚王,又回来厚葬了左伯桃。后来唐太子李贤在《后汉书》注引中提到:楚王爱羊角哀之贤,以上卿礼厚葬左伯桃。夜间羊角哀梦到左伯桃求援,说墓地与荆将军墓相近,本月十五就要大战决胜负。羊角哀到了那天,感知阴阳相隔不能助战,于是在左伯桃墓前自杀而亡,相助左伯桃。于是人们又将“羊左之交”称为“舍命之交”,将友谊深厚,可以舍弃生命成全交情的知心朋友称为“羊左”。唐大历六年颜真卿过墓下,作诗吊之。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敷演此故事,增补了若干枝杈,篇末作诗云:“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二士庙前秋日净,英魂常伴月光寒。”真正将生死之交推到巅峰,称为异姓兄弟结交的典范,受到普天下结义、结拜、歃血为盟等传统习俗奉为精神领袖的,则是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以前,民间就已流传着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传说。史书《三国志》中就有多次描述刘关张三人情谊的细节。《蜀书·关羽传》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蜀书·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记载,费祎劝关羽时说:“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又,《蜀书·关羽传》记载,关羽栖身曹营时,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是否愿留在曹营,关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虽然不足以证明有此生死誓约便是桃园结义。但,史料种种零散记载成为了桃园结义的源头。尤其史书记载,关羽死后,曹魏群臣商议刘备是否会出兵为关羽复仇,刘晔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已经身为一国之主的刘备尽到了异姓兄弟的责任,不顾群臣的劝阻,举全国之力讨伐吴国,履行了“誓以共死”的约定,为后世人敬仰“桃园结义”精神:“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基础范本,留下了坚实的注脚。宋代是三国故事在民间发展的高峰期。北宋时期表演说唱艺术兴起,其中不仅有三国戏,还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并且故事主题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桃园结义的主要轮廓便已隐然若现。元时刊刻的《全相平话三国志》开始有记载:“二公(刘备、关羽)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次之,飞最小。从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三国演义》之后,民间对桃园结义的崇拜日趋升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生死与共,福祸共担,创立蜀汉大业的故事,受到人们近乎狂热的推崇和仿效。各类志趣相投、性格相近的人,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拜为近似兄弟姐妹般的关系,生活及事业上相互扶持,相互关怀,相互照应。久而久之演化成将友情升格为亲情的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成为独具中华民族人文色彩的一项民间习俗。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这是一种友情的升华与人际关系的定格,贯穿着传统文化“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的“义”的思想精髓,将没有血缘关系、散乱庞杂的群体和个人,以一种介乎亲情与友情之间的“非血缘亲情”关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之可以抵御外侮,免遭欺凌。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续焚书·卷五》中,作“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诗云:“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这种“桃园精神”就像荆山脚下被泥土包裹的璞玉。当卞和抱着它献给楚王,楚王及玉工不知它的珍贵,第一次看是石头,砍了卞和的左脚,第二次看是石头,砍了卞和的右脚,当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睛留出来忠贞、嫣红的鲜血,才被真正的发现这是货真价实的稀世之宝--和氏璧。真正的友情就是这样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跟有情有义光明磊落,或许还有些性情刚直的人交朋友,做异姓兄弟,平日里或许平平无奇,甚或还会有些争吵,但是危难时就会挺身而出,两肋插刀。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而跟口蜜腹剑,虚伪做作,整日里甜言蜜语,溜须逢迎的人交朋友,虽然平常看似很忠诚,但是“好茶好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战国策·楚策一》中说:“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史记·郑世家赞》中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中还记载着这样一篇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友情往往是在最有需要的时候才能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桃园结义的精神价值就在于,虽然不是血缘关系带来的亲情,但其生死与共,祸福相依的深厚情义却近似于血缘亲情;虽然只是脱胎于普通的朋友关系,但其肝胆相照,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早已囊括了世间对于友情的全部定义。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作家薄伽丘说:“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不仅是中华儿女热切期盼的真挚情感,也是世界人民为之欢呼期望的人间真情。希望真挚的友谊、桃园精神能在人世间处处开花,那样,人世间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欺骗、背叛、霸道和欺凌,取而代之的就只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温馨、满足、安乐和祥和。人人相亲相爱,相知相近,开心快乐永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