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婆怎么称呼
古代对姥姥的称呼:外婆、阿奶、外婆阿奶、奶奶:外祖母(奶,音nā;奶奶,音nānā)。
将外公叫“大大”,将外婆称“奶奶(音nānā)”,可显得更亲近些。在中国北方入赘的上门女婿,生了孩子,外孙、外孙女叫外公外婆一般也叫“爷爷奶奶”。另外因现在独生子女多,女儿出嫁后,往往公婆和父母两面设婚房,女儿仍将娘家视作自己家,而不像以前那样当作亲戚,这样一来,就会让孩子称呼自己父母亲为“大大、奶奶(音nānā)”,或者是“爷爷、奶奶”(交流用普通话时)。扩展资料“姥姥”和“外婆”及相关问题在我国亲属称谓系统中,母亲、妻子、姐妹及女儿方面母系亲属称“外”,“婆”有“祖母”义,“公”“婆”相对,“公”有对应的“祖父”义,“外公”“外婆”与“外祖父”“外祖母”、“外孙”“外孙女”等组成了亲属词词群,语义显豁,出现时间也较早。相对而言“姥姥”语源较为隐晦,引发人们的猜测。其实作为外祖母的称谓,“姥姥”是由“姥娘”演变而来的。俞敏(1999)推断,北京话中原来外祖母的称谓方式是“姥娘”,而小孩子喜欢用叠字称呼,“姥姥”就产生了,而“姥娘”则专指接生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姥姥”收有两个义项,其中“外祖母”义为普通话词汇,“接生婆”义为方言词,标〈方〉。“姥姥”(老老)的出现比“外婆”要晚得多,大概在明代以后。其实《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姥姥”是外祖母称谓的泛化用法,犹如“奶奶”也有类似用法。这也表明“姥姥”早就进入有影响的书面语了。“姥娘”原写作“老娘”,《现代汉语词典》一直只立“老娘”条,未立“姥娘”条,其中“外祖母”义标〈方〉。“姥爷”原写作“老爷”,《现代汉语词典》原先只有“老爷”条,第3版才立“姥爷”条。揭去字形遮蔽的面纱,“姥姥”的语义也变得显豁。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有广泛的地域优势,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姥姥”是北京话词汇,变成普通话语汇的机会较多,能在活生生的语言运用中优先被确定下来。“姥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版中标〈口〉,第3版以后去掉了〈口〉,变为普通话通用词。“外婆”虽然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但在北京话及周边大片官话区确实不说,标〈方〉是可以的。但“外婆”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流行歌歌词广为人知,甚至也被部分北方作家接受,加上“姥姥”类称呼不像其他普通话称谓那么通行,据此取消“外婆”标〈方〉也有理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