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这个合成词的来源
“法”字的产生和演变“法”字的由来与演变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含义也不断的演进。
法字古时候是写成“灋”字,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金文。据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异物志》记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灋”字一眼看去,与现代的“法”字长得还是挺像地。仔细拆分其字形是由“氵(水旁)”和“廌(zhì)(神兽)”、“去”三部分共同组成。
一、“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从形状看“平之如水”,有平静、公平的联想含义;代表着执法公平如水。
二、“廌”、据说是獬豸(读作:xiè zhì)(电视剧中的古代牢房大门顶上,通常会有这种动物的图案),现实中的许多法院门口摆的就是这神兽,并不是狮子哦,不要搞混了!传说,“廌”是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因为只有一只角,又叫独角兽。
三、“去”,就是古代法官在判案的时候,将廌放出来,它会闻着气味,对没有道理的一方冲上去用独角抵他,因它会冲不正直的人而“去”之,所以廌下面有一个去,代表一个契合的过程。由上可知“灋”字就是,公平、明辨是非、判断是非,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这样看来,法本身就是正义和公平的化身。据《墨子.尚同上》描述:“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所以在古时候,刑就是法的意思,从后世的重刑主义、刑用重典等都可以看出法等同于刑,由此可以确立“法”字的重要地位,视其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加方便人民群众尽快的识字懂义,“灋”字就逐渐演化成为了现在的“法”字,这个演变过程虽然漫长,但一直没有失去“法”字的本质内涵和潜在价值。古代还称“法”为“典”,古书籍《广韵》里说:“典,主也,常也,法也,经也。”,往往与“法”同义并同用,才有了“法典”的叫法,典,五帝之书,尊阁也;所以法和典一样还有受人尊重、代表权威的含义。不管是把“法”当作刑,还是称“法”字为典,都是代表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与现代社会关于“法”的理解和运用没有多少出入,只是现代社会将法的体系构建的更加完善,建构的更加完美,这就是文字传承的价值所在。“律”字的产生和演变据《说文解字》里记载:“律”,均布也;均布是一种调音乐器。法家用均匀分布意指法律的平等适用,也说明其使用过程中所追求的平衡状态,让听者受用,看者认可。《汉书.律历志上》还有记载:夫“律”者:“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钩深致远”,这里的规矩、权衡、准绳其实都是标准的意思,代表公平公正的方向,又可以解读为固定的规范和广泛适用的行为准则。“律”字并没有繁体字,是一个未简化过的字;但关于“律”的含义和使用,却包含了字义的内涵和价值追求。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尔雅·释诂》篇记载:“法,常也;律,常也。”,法和律其实是一样的意思,而商鞅变“法”为“律”,是为秦律,也遵循法就是刑,所以商鞅也是变“刑”为“律”,这就是刑罚的延续和发展,同时赋予了法律新的含义。这一系列操作,实际上就是将律和法提到相同的规范地位,两者都是用于制定规则后的称呼,具有同等的地位和规范价值。至此之后“律”字代替“法”字被广泛于后世所使用,比如现在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有名的封建成文法典《唐律疏议》;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大明律》;都是以“律”字来统称法律规范。因为“律”被赋予了和“法”一样的含义,所以将法律二字放在一起使用,一是同义并列,让人更好表达与记住。二是有见律知法,法律一起的含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