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密度效应的主要特征
寄主植物密度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结果。
这种影响包括: ①在一定的变幅内,植株密度愈大,病害传播愈远,流行速度愈高。是利于病害传播的正效应。在土传病害及传播不远的雨水传病害中作用更为明显。
②植株过密,降低冠层内气流速度,阻拦孢子的扩散。这是不利于传播的负效应。对于这种作用的大小尚缺乏定量的研究。所以通常所谓密度效应多指前一种。
另外密度也影响农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郁闭度等,并间接影响寄主抗病性和病害流行。早在60年代,研究者就对密度效应定性方面的有过论述,并把植物病害流行中的密度效应和人类流行病中的密度效应作了比较。80年代开始对密度效应试行定量分析。如果以D代表一次或一代传播距离,Den代表感病寄主的株距(或叶片间距),显然,只是在D≥Den时病害传播范围内,才能有可供侵染的寄主,才可能实现病原物的增值。Den=D作为病害传播的阈值。在土传病害的流行中是重要的阈值。成片种植的泡桐林中丛枝病比农户单株种植的病情严重就是证明。在频繁发生再侵染的情况下,密度的正效应通过每次侵染的菌量增殖率显示出来。当D≥Den时,密度愈大(即Den愈小),一次或一代传播距离内寄主被侵染的株数就愈多。第二代病害数量与密度成正比。根据同样的病害梯度推算出的第二代传播距离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依次类推多代传播后病情和传播距离不同。病害传播的阈值和阈值以上的植株密度愈大,流行愈快。所以可将病害流行看成是一种密度效应,病害流行是高密度的后果。这将有助于在栽培防治中更好地实行间套作或控制种植密度,采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混合播种或种植多系品种的措施,降低有效密度(对病害传播而言)起到减轻病害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