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多大结婚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很多,生产力也比较低。
为了保证人口,古人的婚嫁年龄往往比较早。汉代时期男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4岁~20岁之间《礼记》记载: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古人认为结婚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基本相符的,结婚就是要生育。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战争多,医疗不发达等原因,导致了古人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而对于统治者而言,人口规模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到国家的战斗力,人口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致命的软肋。古代战争频繁,瘟疫横行,吃饭基本靠天,生病基本靠扛,能活着就是天赐,活多大就不知道了。据考证东汉时期平均寿命23岁、唐代平均寿命25岁、宋代平均寿命提升到30岁、清代平均寿命还不到35岁。在统治者看来,这些老百姓必须早点生,规模先起来,质量不质量的暂时不在考虑范围。而对于老百姓,人丁兴旺是香火延续是根本,必须要通过早结婚、早生娃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四世同堂的情况比较多情况,到了年龄就要求结婚。多子多福是古人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第二:经济因素对低龄结婚也有影响。学过政治学、经济学的朋友们,都明白一件事——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国古代基本属于小农经济社会,老天爷赏饭吃,生产力薄弱。所以古人想要有足够收入,必须提升农业生产力。而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依靠生产工具的改变,这一般情况下很难改变,古代生产工具变革较慢,对生产力的促进收效较少。第二是提高人口数,这个好办,早点结婚,可劲生,早养儿子早享福,多子多福,有子反比当官强,有子万事足。真的是没有办法,不生国家没有了,家族也凋零了。那么历朝历代对结婚年龄有哪些规定?经历史资料查阅,古代男女婚姻年龄一直偏低,一般是维持在男16岁、女14岁左右。西周婚姻年龄的规定:依据《周礼》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主流观点解读为婚姻年龄为男女结婚的最高年龄。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年龄百花齐放:儒家的观点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是最佳的婚龄。韩非子持有不同意见,他派认为男子20岁、女子15岁是结婚最高年龄,不然就违背了婚姻的法令。
另外越王勾践颁布法令,如果男子20岁不娶、女子17岁不嫁,父母就要顶罪,他强制早婚,增加人丁发展生产,同时还禁止老少通婚(主要是这个组合方式生不了娃或者生的娃质量不高)。秦国的相关法规确定:男女结婚年龄在15岁左右。汉代汉惠帝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岁不嫁,五算,就是说女子到了三十岁还不出嫁,税收五倍。这一招经济处罚特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丁萧条,统治者规定:女子满17岁还没有出嫁,由当地官府安排,而且必须服从安排;有的统治者规定,女子在14岁到20岁期间必须出嫁,如果20岁以上还未出嫁,由地方政府帮忙改正,如未出嫁女的父母隐瞒消息导致其未出嫁,对其父母处以死刑(这一招吓死人)。
另外这段时期的法典一般都明确女子不出嫁,家长是要被连坐处罚。唐朝时期:如贞观年间,原则上要求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5岁以上都要结婚;家庭贫困的结不起婚的,富有人家出资或官府负责操办负责其开支。唐玄宗时期取消了强制性结婚的规定,这阶段的婚姻政策越发自由。宋朝规定:男子15岁、女子13岁得婚嫁。这些资料可见《朱文公家礼》。西夏时期规定:女子婚姻年龄为13岁,不满13岁禁止结婚。元代时期规定:女子最低婚姻年龄提升到15岁,不满15岁禁止结婚。还规定婚后如果男方外出五年未归,女方可另行改嫁,且没有任何处罚措施。明朝时期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为男女结婚最低年龄,这是北宋以来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男女结婚年龄。但是没有规定处罚措施。清朝: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以上,如没有处于丧孝等特殊实际,都可结婚了,而且不允许指腹为婚、同幼许婚。婚姻制度是人口制度的一种,是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服务的,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