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三试是哪三试
一、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作“录科”。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会比普通百姓高一些,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其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会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作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内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行列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作“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作“连中三元”。殿试顾名思义,于皇宫大殿内举行,且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施行的一系列考试中,属于最高级别的考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