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群之马文言文中的“矣”是不是语气助词
文言文用在句尾的也与矣都是助词,但用法上有区别: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质,属于判断句的,“也”起加强肯定判断的作用,如“知我者,兄也!”属于疑问句的,“也”起加强“问”的作用,如“所为者,何也?”翻译时,根据句子属性,可译成啊!呀!吗?呢?语气较轻的,可以不译。
如“李毅者,蜀人也”,译成“李毅,蜀地人”即可。矣:本义是完了,作助词时,一般表示时态完结。如“酒罄矣。”意思是酒喝光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翻译为“了”。如果是感叹句,还可以在“了”的后面加“啊”,如“吾老矣!”可以译成“我确实老了啊!”矣1.语气词,相当于现汉里的“了”.2.语气词,表示感叹.3.语气词,表示命令或请求.也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2.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3.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4.副词,也(后起意义).我把阶段这两个词的常见用法打出来,你仔细体会体会,句子积累多了,就会区分了。这两个字在语义、用法上易混的地方不多。你对照着读细细体会一下就知道了,不难。也 yě 语气词 1.用于句末,常与语气词“者”或副词“乃”、“诚”、“必”、“非”等呼应,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般不必译出。例句:“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2.用于句末,在一般的陈述句或语气略轻的祁使、感叹句中表示认定,有时可译为“呢”、“呀”、“啊”等。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谁”或副词“岂”等相呼应,共同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用于句中,即主语、状语、偏句后或联合词组间,表示语气的舒缓、顿宕。可译为“呀”、“呢”等,但一般不必译出。例句:“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矣 yǐ 语气词 1.用于陈述句的句尾,记叙一件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示已然、将然或必然,可译为“了”。例句:“吾一瓶一钵足矣” 2.用于感叹句的句尾,其作用仍然是表示已然或将然,可译为“啦”(语气词“了”和“啊”的合音)。例句:“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于祈使句的句尾,有表示将然的作用,可译为“吧”、“啊”、“啦”等。例句:“公子勉之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的句尾,因为句中有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或反问,所以其主要作用仍然是表示已然或将然,可译为“了”或“呢”。例句:“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5.用于句中,即复句的偏句末尾,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可译为“阿”、“呀”等,也可不译。例句:“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问说》。注意:有些感叹句采取倒装的格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矣”虽然出现于句中,实为句末语气词,不能归入此项之内。“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为语气词,“矣”较为常用.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巩固练习]1那老儿也都相见了.2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4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5曹公,豺虎也.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8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1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13余闻之也久.1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5是说也,人常疑之.1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7缚者曷为者也?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9苟政猛于虎也!20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5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6岂独伶人也哉!矣⑴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⑵用于感叹句末.⑶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⑸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巩固练习]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3吾计决矣.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5甚至,汝之不惠.6吾村亡无日矣!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公子勉之矣!9盖亦反其本矣.10嘻,技亦灵怪矣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