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喜羊羊分为几个阶段

喜羊羊分为几个阶段

发表时间:2024-08-02 10:42:12 来源:网友投稿

个人认为这部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上升期(2005年~2012年)、低谷期(2013年~2015年)和回升期(2016年至今)。

先说说2005年~2012年的上升期。

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刚开播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受欢迎,前面几十集的制作也算不上精良,甚至人物动作有些僵硬,作画有些粗糙,喜羊羊的眼睛甚至都没有高光。但是随着初代作品的不断更新,《古古怪界大作战》和《羊羊运动会》的出现与成功,以及大电影1《牛气冲天》打破国产动画票房纪录取得八千多万的票房,《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有了知名度,人气不断上升。之后《奇思妙想喜羊羊》和《给快乐加油》在众多电视台上霸屏,再加上《虎虎生威》《兔年顶呱呱》《开心闯龙年》三部剧场版的票房节节攀高,《喜羊羊与灰太狼》终于在2012年达到了当时的顶峰,顶峰的标志就是大电影4《开心闯龙年》的1.66亿票房。有人总结这段时期《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特点是“童趣而不幼稚,启智而不教条”。此时的剧情大多反映社会现象,风格轻松幽默,最典型的就是初代作品、《羊羊快乐的一年》和《奇思妙想喜羊羊》,其内容甚至能够在让小孩子看得开心的同时引起不少大人的共鸣。但与此同时这部动画片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机——2008年导演黄伟明离开;

2011年意马国际资本介入,以及剧情在上升期的后期开始渐渐朝着低龄向靠拢。接下来是2013年~2015年的低谷期。这段时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因连云港“烤羊”事件而“臭名昭著”。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个事件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口碑迅速下降,从而导致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衰落,但我认为其实原因并非只有这一个。上一段提到意马国际在这段时间内介入了资本,但实际上意马国际甚至干涉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制作方原创动力公司的动画制作过程。由于严重亏损,意马国际希望能够抓住《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IP和原创动力公司作为它的救命稻草,于是开启了一条“压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道路。为了追求利润,当时的意马国际对原创动力公司提出过不少不合理的要求,例如“一年拍3部大电影”。在众多类似的要求下,《喜羊羊灰太狼》的作品质量从2013年的《开心方程式》开始下滑,到了《懒羊羊当大厨》《衣橱大冒险》《妈妈乐疯狂》这三部作品时更是被众多剧迷吐槽剧情注水,不少人所以“退圈”。同时;

2013年推出的大电影5《喜气羊羊过蛇年》更是首次出现了票房下滑的情况,大电影的票房也在随后的两年中伴随着质量下滑的剧情一起下降:《喜气羊羊过蛇年》的1.33亿票房不及《开心闯龙年》的1.66亿,《飞马奇遇记》的票房降至8800万;而到了2015年,也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10周年的时候,剧情质量明显回升的大电影7《羊年喜羊羊》却只有惨淡的6800万票房,甚至还未达到大电影1《牛气冲天》的水平。总之我认为,并非仅仅是“烤羊”事件和央视点名批评痛击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本身的制作质量下降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这段时期剧情质量的下降和“烤羊”事件的发生,许多人对《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就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幼稚,无趣,甚至对小孩子有害。这段时期作品质量的下滑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以至于纵然“烤羊”事件已经过去了7年,仍然有不少人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评价依然很差。最后是2016年至今的回升期。早在2013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版权和制作方原创动力公司就被动漫巨头奥飞所收购;

2015年,曾经的导演黄伟明就重新回到了原创动力公司,担任监制一职,并导演了大电影7《羊年喜羊羊》;

2016年,奥飞花了200万美元提前结束了意马国际时期《喜羊羊与灰太狼》与迪士尼签下的授权协议。至此《喜羊羊与灰太狼》方才真正摆脱外部干扰,完全投入奥飞的怀抱。而奥飞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并不像意马国际那样有太多干涉,更多的只是提供充足的资金,因而这段时期《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有了不少创新。这段时期的第一部作品是《嘻哈闯世界》,虽然依旧是单元剧,但剧情模式和特点已经与前作大不相同了。同时《嘻哈闯世界》也是最后一部使用老画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作品——2016年暑假,新作《羊羊小侦探》播出,顿时众多剧迷唏嘘不已,因为很多人觉得新画风变得低幼了。官方对改变画风的解释也比较模糊,至今仍没有确凿的答案——根据羊羊百科,画风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广电的审核或者公司自身的创新。新画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也一直遭受着剧迷们断断续续的批评和排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