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怎样评价我的家庭教育

怎样评价我的家庭教育

发表时间:2024-08-02 11:38:13 来源:网友投稿

一、家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

家庭教育以后会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核心的作用。孩子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如何作画全靠父母的用心了。我和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即要孩子做到的,家长先要做到。家长需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

1. 营造书香家庭每次在搬进新家之前,我都先要考虑在家里的合适位置弄一个书架。这个书架尽量大,一个不行,就弄两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让孩子随手可拿、随时可读。当然书架一角也放有我爱读的书籍。在空闲时间我会和孩子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之中,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学龄前的时候,我们会有亲子阅读时间,现在更多的是互不干扰,各自阅读自己的爱书。为了营造阅读的氛围,家里一直没有安装电视机。对于这点孩子会有比较和抱怨,因为小伙伴家都有电视机。但慢慢地由于有了书籍的陪伴,孩子不再抱怨没有电视机了。现在孩子好像忘了似的,再也不提电视机了。

2.时常光顾图书馆和书店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仅凭自己买书显然不够。于是我和孩子都办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周末的时候我会带上孩子去图书馆,一头扎进图书的世界,直到闭馆的时间,再借上15本左右的书带回家阅读。图书馆的阅读氛围感染了孩子,成为了孩子最爱的地方之一。同样地书店也是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出去购物的时候,我会把把孩子扔在书店里,购物完成,通常会买上1本书带上孩子回家。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这样被培养和强化。每次我出差在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店。回家时也总是买1本书带给孩子。我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在书上做记号和做笔记,遇到好词好句和感想会马上记下来。孩子也学会了这个好习惯,有自己专门的“阅读存折”。一段时间后翻开这个“存折”,满满的收获感,就像是存钱获得了收益一样。现在发现喜欢阅读不仅对学语文有直接的作用,对数学、英语都有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方面,我们一定不要吝啬,多买书和多读书,绝对是“花小钱办大事”。同时家长做好表率,做一个爱阅读和学习的家长,比任何说教都强。

二、带孩子四处走走,增加阅历阅读是一种室内活动,为了开拓孩子视野,我还喜欢带孩子进行室外活动。周边的大小景点、公园、科技馆和各种体验感强的活动我们参加了个遍。带孩子去的最远的地方是云南丽江古城。我们从东南沿海出发,来到云南,当时孩子才3岁,跟着我们感受不一样的祖国河山,孩子小,走着走着就累了,有时候趴在我的肩上就睡着了。现在问孩子他不记得这段旅游经历。当然也带着孩子游览过其它城市。虽然孩子小不能完全记得这些经历,但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拓宽了孩子的认知,使孩子接受了鲜活的美育。我认同这样一句话,“让孩子上10次美育课,不如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1次。”在大自然中,孩子通过观察,培养了美的鉴赏能力。在室外活动中,孩子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增加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陪伴中也增强了亲子关系。通过室内阅读和室外探索发现之旅的结合,我们可以让孩子接受比较全面的教育,可以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三、反思:何谓高质量的陪伴?应该说,我是花了时间陪伴孩子的。孩子学龄前觉得孩子小,一切需要自己的照顾,因而陪伴时很用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入学,认为学校教育会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认为老师会扮演“父母”的作用,也觉得孩子大了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于是陪伴时就不那么用心了。比如对于孩子的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或者陪伴时关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造成了孩子有问题时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也开始关注手机的影响,找我们要手机玩。看来在陪伴的时候也要有正念,即有目的、有意识、专注当下的一切。在陪伴孩子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及时回应孩子的关切和问题,不能玩手机,不能分神。只有这样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不仅仅是“伪陪伴”。

四、案例分享:陈美玲的育儿之道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听众的的歌手,陈美玲曾经一度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后来她转型在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育有三个孩子。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进了一本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在一次访谈中,她提出,在育儿过程中有10件事,家长不能对孩子做。

1、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较2.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3.不要制定每天的时刻表4.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5.不要替孩子做选择6.不要反对高中谈恋爱7.不要打骂孩子8.不要对孩子撒谎9.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10.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陈美玲的育儿之道中借鉴学习,比如,夫妻的教育理念一致、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选择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当家长。在学习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教无定法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实践,在教育孩子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爱和精力,帮助孩子在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