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谐音在古诗中的意味

谐音在古诗中的意味

发表时间:2024-08-02 13:52:08 来源:网友投稿

谐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é yīn,意思是利用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具体指1.谐协音律;2.谐和的声音;3.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4.一种修辞方法。解释详细释义(1)谐协音律。逢吉旦兼暮谐音埙且箎。——宋宋庠《送上元勾簿吴昌卿》诗(2)谐和的声音。彰彩谐音率由世巧。——刘师培《<骈文读本>序》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人家也觉得‘八顺’大概是小名,而‘不忍’则是谐音。——茅盾《手的故事》二LakeWaban,谐音会意,我便唤她做‘慰冰’。——冰心《寄小读者》七桔子、红枣之类的食物是用它的谐音来求个吉利的。——秦牧《长街灯语·北京春节》(4)一种修辞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