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由来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远在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侯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l09年)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崔唐、不韦等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朝兴盛时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嶲、越析、浪穹、邆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六诏中蒙舍诏居南,故称南诏。公元738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南诏从第一世王细奴逻到末代王舜化贞共经历13个君主的统治,于公元897年被权臣郑买嗣所灭。段氏在云南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正是在南诏统治时期。在传说中段氏家族在云南的第一位英雄名叫段赤城。他曾杀死巨蟒,被当地白族崇拜为\"本主\",也就是地方保护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真实性不可考证。在历史上段家为南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宣宗时,安南经略使贪暴,对那里的少数民族\"棠魔蛮\"族进行残酷剥削,一斗盐就要换他们的一头牛。少数民族不堪压迫,与南诏大将段迁攻陷安南都护府,取得了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可以说段家为南诏创下了丰功伟绩。此后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诏政权中担任重要官职。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籍。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11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859年,南诏第11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13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927年,东节度使杨干贞杀了大长和国第3世王郑隆亶,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从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诏灭亡后的30年间,洱海地区3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离析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思平建立政权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实行新政,改革旧制,推行礼治,取国号为\"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大治\"的意思。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