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求论文,关于从众心理的.

求论文,关于从众心理的.

发表时间:2024-08-06 05:13:16 来源:网友投稿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

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

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

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通俗地说,从众就

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

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

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

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1.消费从众。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

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

比阔气已形成风气。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

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

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这是一

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

众现象。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

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

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大学校园里常会

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

习等等。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

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

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

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观

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

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

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

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

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

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一方面,大学生随着

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

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

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

富感染性。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

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

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

理压力。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

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

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

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

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4.入党从众。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

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

请书。如此高的比例,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部分学生

的入党愿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但更多的学生则从

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

自己不递交好像不合群、不积极要求进步似的。

5.择业从众。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

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行为。

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现在的

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忽略

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近几年公

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

“独木桥”。据人事部对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

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

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3]。不

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

否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

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

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据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

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

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

考虑,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一些学生

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

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

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根本就不考

虑实际可能。所以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

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

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根据从众新论

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

要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

在四个方面。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

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

众。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生、老

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盲目从众。在学习上表

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在遵守校规校纪

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如此容易导致“从

良则良,随莠则莠”[3]。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

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

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假

期里本来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许多同学都相约

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

意,只好随大家一起去旅游。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

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如在

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

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

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这个班级、小

组、同伴群体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个

体遵从群体的意愿。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

响个体的从众心理[4]。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

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

一主要原因。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

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

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

性,则容易随大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

年的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由于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没

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

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

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

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

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如

大学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的招新;学习上的从众可以

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

学习氛围。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

个性发展,束缚思维,变成思维相对迟钝、准确性差,

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总之,我们要积极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

免“从众”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

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

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研

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心

理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当

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从

众现象,研究与分析大学生从众的原因,正确引导他

们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从众观、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

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

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

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和

谐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的良好氛围。民主和谐的群体校园氛围,可以促进

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

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

首先积极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倡导

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就需要一个宽松、民主、身

心开放、畅所欲言的教育、学习环境。据调查,当代

大学生容易从众者的个性明显存在下列特征:对事

物辨别、判断能力差,缺乏主见,重视权威,墨守成

规,缺乏自信。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行为

的科学管理,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不以权威者自

居。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激发、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倡导

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

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他

人意见的容忍态度,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容忍他人观

点、相互碰撞、补充和启发,共同解决难题,让学生客

观地认识自己和群体成员在解决问题中的各自不同

的作用,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的和谐群体校园氛围。

其次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

向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非正式群体自发形

成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应加以鼓励和引导。教育

者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

变”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达到制止大学生消极从

众的目的,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不良的舆

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

止。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

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

意义。一般来说高创造力者都具有自我承认、自我

统一、自信甚至自负的气质特征。他们往往能从内

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

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

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如开展迎新

生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调整

自我,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防止依赖心理;又如,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加大学生各类挑战杯竞赛

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从而

实现自我价值,对不盲目从众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

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扩大人际

交往、增强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在组织活动中,要

做好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以调动大多数学生

的参与为目标,内容应不断更新,形式应活泼有趣,

使参与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5]。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真理,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的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德育宣传工作中,一方

面加强宣传的方向性和说理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

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活动,努力创

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

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良

的塑造。

2.积极帮助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大学生目标

不明确,他们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我们应重视大

学生人生规划课,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主动深入到学

生中,细致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

引导和人生规划的指导,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帮助

他们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

3.改善德育工作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工作方法上应

更多地采用启发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他们

自觉自愿地融入主流;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群体思

想动态,准确了解和掌握个体心理差异,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

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都调动

起来。同时对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心理,不能粗暴对

待,而是要侧重引导,注意策略。经验表明,如果简

单禁止某些东西,而不加以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则

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消极模

仿。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大学

生摆脱从众的盲目性,使他们能够在集体的行列中

保持独立的思想和清醒的头脑,使他们拥有一个真

正属于自己的人生[6]。

4.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导大学

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

验,增强学生的辨别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提高当

代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大学生健

全的人格,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抵制不良

行为,克服自身弱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进步、求真求实、创新意

识强。我们应当发挥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的积极作

用,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

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书文,孙汝亭,任平安.心理学词典[K].西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1984:33.

[2]广州大学生性观念抽样抽查出炉近半不介意贞操

[N].南方日报,2008-07-24.

[3]刘凤华.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J].青少年研究,

2006,(3):8.

[4]李洪艳.从众心理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

炼影响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王宝金,赵静华.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J]沈阳建筑

大学学报,2007,(4):232.

[6]韩 华,郭兰.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

切入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48.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