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12篇
1.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10.《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2.《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2.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第11、12篇翻译是这两篇吗?11.崔景偁拜师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
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
(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12.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3.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10.《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2.《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4.小升初5篇古文阅读题及答案第一组(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二)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三)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2.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二、1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三、1①啖:吃。
②出:驱除。2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1①自:从。
②是:这。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3记述;议论。5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第二组(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二)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妇亦/起大呼B.又夹百千/求救声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不能/名其一处也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虽人有百手虽:虽然B.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C.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D.几欲先走走:走开3.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C.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C.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
5.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第11、12篇翻译是这两篇吗?
11.崔景偁拜师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6.求12篇文言文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篇太多了,呵呵,就写2个好了
7.急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5)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参考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阅读理解】1.解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
2.翻译: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原文】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1.解释:①于:在;②反:同“返”,回,归;③全:保全;④复:又。2.翻译: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
8.求12篇短篇文言文1、材论原文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注释①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②画策:出谋划策。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
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
末,尖端。⑥顿:整顿,这里指拉。
⑦绝勒:断了马笼头。绝,断。
勒,带嚼口的马笼头。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
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译文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
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
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
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2、九方皋相马原文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穆公不说⑩。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1)!子所使求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14):“一至于此乎(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6)。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注释(1)子——尊称,相当于“您”。(2)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
(3)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形,指形体。
容,指状貌。“形容筋骨相”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
(4)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的马(即千里马)。(5)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很快。弭,mǐ,消除,停止。
弭辙没有足迹。(6)与共———起。
担纆(mò)薪菜——担柴挑菜。纆,绳索。
(7)反——同“返”。(8)牝(pìn)——雌性的鸟、兽。
与“牡”相对。(9)牡(mǔ)——雄性的鸟、兽。
骊(lí)——纯黑色的马。(10)说——同“悦”。
(11)败矣——坏了、糟了。(12)色——纯色。
(13)物——杂色。(14)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太息——长叹。(15)天机:天赋的悟性。
(16)一至于此乎——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17)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就是千万个我加起来也不及他的原因。1.臣之子皆下才也——的2.穆公见之——代词,九方皋3.已得之矣——代词,马4.召伯乐而谓之曰——代词,伯乐5.又何马之能知也——宾语前置译文(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说:“良马,可以从它的形体。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