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为什么有些人在学校和社会是两个样子呢

为什么有些人在学校和社会是两个样子呢

发表时间:2024-08-11 07:52:13 来源:网友投稿

学生思维认为世界应该是这样的,而职场思维接受世界其实是这样的。

比如说学生思维者认为,一个人挣多少钱,能不能得到提拔,应该完全看他的个人能力和水平,工作成绩。

但职场思维者接受这个事实:一个人职位有多高,能不能得到迅速提拔,个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只是极其复杂的评价标准中之一,甚至是次要的决定因素,而溜须拍马、和谐关系、吃饭喝酒唱K、打小报告勾心斗角这些能力,有时候是更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思维和职场思维其实也体现在生活中。

比如说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初中高中,我们都认为这一辈子,一定要找一个爱自己,自己也爱他的人结婚,度过幸福的一生。

但等我们进入社会后,真的要结婚时,相爱不相爱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次要因素,只要顺眼不讨厌就已经不错了,而男人是否有车有房,年收入多少;女人的颜值、学历、年龄、生育观等这些因素,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学生思维和职场思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思维者,是从书本上、影视剧上,甚至是大脑想象和意淫中认识世界,通过这些方式得到人生的道理。

比如说从小老师和书上都会告诉我们,我们要乐于助人,遇到老人倒地要扶;要善良宽容,对伤害自己的人要一笑而过;要坚持真善美,不能被金钱名利这些东西影响而丧失人性的光辉;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情怀,要成为科学家、宇航员,为国家人民的利益努力和奋斗。如此等等。

但进入社会后,残酷的事实,逐步让我们看到和书上、老师的话、父母的话中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遇到老人倒地我们不能乱扶,一定要先做好自我保护措施,甚至漠然走开都是更好的选择。

面对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选择善良和宽容,这些人往往不会心生惭愧,而是会变本加厉,认为你好欺负而不断地伤害你。

我们几乎都会时时遇到金钱名利和人性光辉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坚定地选择真善美,不做一点妥协和退让,那我们几乎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源。

我们曾经想坚守自己小时候做科学家的情怀,高中和大学时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实际上,我们在社会上混几年就发现,我们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欠奉,而做好一个家长,一个丈夫或妻子,一个儿子或女儿,都要竭尽全力。

所以从学生思维转变为职场思维,需要我们一定程度上放弃以往那些理想化的坚持,需要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世界中,尤其是亲身经历的世界中,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是用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行,不同追求的人们是在用什么样的道理在生活。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渠道,从书、老师、家长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转变为:感受、思考和分析我们经历过的,看到听到的每一件事情,从中探究真实的社会,进而得出一些道理。

更重要的是还要去不断实践这些道理,进而修正这些道理,这些道理才能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导道理。

比如说我看到单位一个同事,天天工作不干,就是溜须拍马,伺候领导,每天晚上都有饭局,四处钻营。在刚毕业的你看来,这种人简直就是垃圾。

但是这种人提拔很快,并且掌握了很多资源,挣了很多钱,混得风生水起,而你踏踏实实干活,啥也没有。

于是你得出了一个道理:干个屁的活,直接搞关系完事。

于是你把这个搞关系的人生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但是你可能发现,随着经济形势不好,公司也养不闲人了,老板不再以个人喜好和能不能伺候自己舒服来用人了,而是以你能不能干活,能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为评价标准了,溜须拍马老板也不买账了。

或者你发现你也想去吃吃喝喝,搞关系,但是发现自己酒量二两,喝多点就开始胡言乱语,说话稀里糊涂,不但讨好不了人,反而得罪人。

似乎你搞关系的这个道理错了。

所以你需要不断去尝试,去试错,去分析思考反省,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生道理。

最后如果这个人生的道理,符合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也能胜任,你运用这种人生道理也没有不适感,还获得了良好的人生成果,这个道理就是一个管用的道理。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永恒的,因为20多岁看到的人生,和50岁看到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的人生课题和主题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理,也在不断地变化。

比如说你20多岁的时候,认为只要有爱就行。这是这个阶段的人生至理。

但你到了30多40岁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有钱就行,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生活就能幸福。这又是这个阶段的人生至理。

但到了六七十岁,你会发现,钱够生活就行,身体还行,能走能动能自理,每天有老伴陪着,隔三差五有儿女来看看,身体和精神都能满足,是人生至理。

所以我们在每一个不同阶段,每一个不同的环境中,都要及时地了解身边的世界,分析和思考其中的规律和道理,结合自己性格、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探索,形成适用于这个阶段和环境中的人生道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智慧的。

想要摆脱学生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到了六七十岁,依然没有获得从容,活不明白,一肚子戾气,看问题,工作生活依然是理想化的。

但是这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既然书本上、老师说的、父母讲的东西,过于理想化,和我们将来在社会中面临的环境和问题差别很大,讲的道理适用度也不高,那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认识真实的社会呢?”

这是因为在我们不需要面对社会的残酷之时,需要建立一个真善美的价值观。

这样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之时,不至于失去做人的底线和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