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子的描写
男子簪花古已有之,在两宋尤盛。
在宋时既给自己买花、也给妻子送花的男士们准定是宋代花市的大买手。宋代民俗多肇兴于唐朝,“簪花”亦不自外。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人史铸《白菊集谱》引载《仙书》说:“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所以唐人在重阳当天也会鬓插菊花。如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所言:“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除在节日里,平日唐朝男子偶尔也会簪花。唐玄宗时小名“花奴”的倾世美男汝阳王李琎,通晓音律,他曾在君前敲击羯鼓。皇帝满生欢意,躬自摘下一朵红槿花戴在花奴帽上。花奴戴着花奏了一曲《舞山香》,曲终却花不落,玄宗喜称:“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个案不能代表主流,簪花要到宋时才成士庶的普遍俗习。每逢国家大典、佳节良辰、岁时祭祀等喜庆时分,赵宋君臣都会将花儿簪在头上。按惯例皇帝要在琼林苑主持“闻喜宴”款宴新科进士,赐戴名花。“闻喜宴”亦名“琼林宴”,能够与宴是士子的无上荣耀,但宴上总有感到不自如的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在那些春风得意的簪花郎环伺中,司马光显得格格不入。他性尚简朴不肯戴花。同伴劝谕他:“这是君上御赐的花,不可不戴。”司马光不得不勉强戴上一朵小花。根据宋初诗人王禹偁追忆登榜后景况所作的《杏花》诗:“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觞。争戴满头红烂漫,至今犹杂桂枝香。”可猜想,司马光戴的这朵花很有可能也是杏花。司马光不想戴的花,却是京城的抢手货。宴后进士们在归途中,他们鬓边的“今上赐花”总被乞丐和娼妓抢走。那些位居社会底层的人,无非是想沾点喜气罢了!宋徽宗崇宁年间;70来岁的福建士子徐遹终于考取进士。徐遹信马游遍开封的花街柳巷,都不见有女郎取走他白发上的那枝花,她们嫌他是满带霉运的衰神。徐遹唯以诗自嘲:“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