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的典故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在《道德经》里的表达的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这末尾一句里,玄的意思是“幽深,深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关于“玄”的释义就更多了。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玄”字的本义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为抽象的名词概念,与“道”、“无”、“有”这些概念有同样的意思。“同谓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关键。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