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不拔的古人例子
作 者:倪金节 财经作家、中国科大国金院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来 源:正和岛读史多年,两部名作时常盘旋脑海、挥之不去: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两位大才书写两位大家。
此刻单曲循环谭咏麟演唱的由《定风波》扩写编曲的新歌,在这样极寒的冬日午后沐浴一米阳光,我叩问自己,何以对这两本传记的阅读体验念念不忘?距离不惑之年愈来愈近,我仿佛看到了1101年的苏东坡和1901年的李鸿章。在他们一生浩然之气用尽之际,笑看风波、直面委屈,早已放下千斤之重,画完人生这条绚丽曲线。纵然“秋风宝剑孤臣泪”,依然“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先穿越九百多年历史风尘,回到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以六十五年人生周期为曲线,拆解金融和人生。让我们从苏东坡的快意人生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李鸿章的故事,留待后述。湖北黄冈:苏东坡塑像01、面对挑战,心态豁达通透一重慰藉是修炼心态。凡是深谙经济金融之道者,心态一般都比较积极乐观、心宽豁达,勇于及时直面缺陷、解决问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心态,意味着越是濒临逆境,越有可能爆发出潜力;如此心态,或许也是很多经济学家、投资家动辄就活到了八九十岁,逾百岁也不在少数的原因之一(巴菲特、芒格和索罗斯都已经年逾九十)。人生七十古来稀,东坡先生65岁仙逝,在古代亦算高寿,何况还遭遇了长年累月的蛮荒谪居。金融投资领域,因为承担着超乎想象的巨大压力,他们的心态调适更为关键。经济金融人心态调整得好,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学科特征逻辑。经济金融系统极为庞杂,宏观微观变量几乎无穷。以经济分析和研究来说有经济学家曾写过一副对联调侃:“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横批“经济分析”。这对联固然有一定的自嘲成分,但是经济分析和研究对未来的预见性、前瞻性“无力”,在业界也是基本达成共识的。面对每个角落都遍布“反身性”特征的经济金融趋势,每个人其实都力有不殆。纵使是诺贝尔奖得主,大满贯分析师,也没有谁敢断言他已经掌握了预判未来的密码。这种调侃和自嘲,经济金融领域工作的同志们,深得苏东坡“真传”,自嘲的背后其实就是心态通透,不惧出错,不惧误解和讥讽,绝不回避经济分析和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几乎不可能根治的先天不足,尽全力去证实和证伪,以求问心无愧、臻于至善。这意味着经济金融人日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智力与体力双重挑战。如果没有一颗淡定的心,心安、心静,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金融投资,恐怕难有所成。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