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无舌上音名词解释

古无舌上音名词解释

发表时间:2024-08-14 20:58:33 来源:网友投稿

古无舌上音说(语言)名词解释:也叫“古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清代钱大昕所创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钱氏《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上古汉语中只有舌头音,没有舌上音。除了列举少量谐声字外,主要依据是:

(1)异文。如《尚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引作“既都”,“猪”为舌上音,“都”为舌头音。

(2)古读。如《周礼》“太卜掌三梦之法,三日咸陟”。注:“陟之言得也,读如王德翟人之德。”“陟”为舌上音,“德”为舌头音。

(3)声训。如《说文解字》“田,陈也”,“田”为舌头音,“陈”为舌上音。

(4)古反切。主要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如《经典释文》“姪,大结反”,“姪”为舌上音,“大”为舌头音。《广韵》“贮丁吕切”,“贮”为舌上音,“丁”为舌头音。但这些材料只能证明舌头、舌上音不分。不能确指上古舌音的准确音值。现代学者又补充了方言和对音材料,证明了“古无舌上音”。如“陈”,福州方言念[tiη],厦门方言念[tin]今日语中汉字“郑”念te,即为舌头音[t-]。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