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故意用同音字代替某一个字
很难说。
在古代汉字不但没有合并,反而是在不断拆分的。新的意义出现时,往往假借到一个已经有的字上面,后来一个字义用的多了,就可能会被拆分出来。比如暮本是假借在莫上面的,悦本是假借在说上面的(让学生们抓狂的通假字的其中一种就是这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言文中几乎全部都是单字词。对于一个确定的字,它可以表达的意思越少,在文章中意义就越不容易出错。而到了近代之后,文言衰微,白话文开始占据文学主导地位。白话文多用双字词,双字词是通过汉字之间的不同的组合来确定不同的意思的。这样一来对字义的准确度要求就大大的降低了。而即使合并一些字,对于词语组合的意义准确度也几乎没有影响。比如上文提到的拆分字的例子,如果白话文中重新合并写成“说话”、“愉说”,对语义没有大影响。现行汉字简化方案中合并的才(才能)和纔(副词),面(脸面)和麪(面条),后(皇后)和後(后面)也是差不多。当然这并不是绝对,比如「我下面给你吃」「亲妹妹不如干妹妹」这种就是特例……如果某两个(或多个)字的合并造成上面的情况大规模发生,那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不恰当的缺乏统计基础的合并了。至于我为什么说不确定,是因为文言文目前尚不是一个被扔进博物馆的语言。难以确定日后文言文会不会被重新拿起来用。如果文言文重新流行,汉字就会重新呈现拆字的趋势。如果保持现状(白话文创作流行而文言文阅读必须),汉字目前的结构基本上不会有变化。如果文言文被彻底废弃(包括文言文阅读教育也被废除),汉字的趋势就是合并。(个人不希望后一种情况出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