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清初御门听政移至哪里

清初御门听政移至哪里

发表时间:2024-08-15 14:10:45 来源:网友投稿

御门听政清初移至乾清门。

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皇极门。作为紫禁城中最雄伟、最高大的一座宫门,太和门有着重要的功用。明朝规定每天拂晓,文武官员到奉天门(太和门,明称奉天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臣下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历史上称之为“御门听政”。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福临进入紫禁城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受朝、赐宴,只是后来将“御门听政”移至后三宫的乾清门去了。这种“门”超出了我们固有概念中门只是用来封闭和通行的功能,更不是我们通常意识里房屋上的几扇门板那样简单。太和门位于午门内正北,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内规格最高、最雄伟的宫门。太和门为屋宇式大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为重檐歇山式顶,覆黄色琉璃瓦,檐下施以和玺彩画;下为高3.44米的须弥座台基,四周绕以石栏。后檐明次间的金柱间安大门3槽,朱漆金钉。阶下列铜鼎4只,门前设铜狮一对,皆为青铜本色,是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太和门前这对铜狮为紫禁城内陈设铜狮中体量最大者尤显气宇轩昂。左为雄狮右前爪伸出,抚按玩弄绣球;右为雌狮,左前爪伸出,抚按逗弄幼狮。阶下两侧还陈设有“石亭”和“石匮”。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皇极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被火焚毁,翌年重建,曾名为大朝门,后仍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太和门。顺治三年(1646)、嘉庆七年(1802)曾有修缮。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