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扬州教场的来历

扬州教场的来历

发表时间:2024-08-15 20:47:14 来源:网友投稿

扬州教场是明清时期驻军的操练场地,面积约一千五百平方米。

后驻军迁移民众不断盖房建屋,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扬州的商业、文化、游乐之地。历史上的扬州教场和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一样,闻名遐迩。这里地方虽不大,却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教场的面积并不大,东起国庆路,西临小秦淮河,南靠参府街,北至萃园路,据史料记载,明代的操练场地占地108亩。明嘉靖34年(1556)开始,扬州新城建立以后,武务日渐废弛,教练之举亦不常有,教场的范围日渐缩小。当时并没有教场街(今国庆路一段),直到康熙南巡时,徽商汪简臣捐修街道,打通了南北通道。此街也因其西边的教场,而被称为教场大街。随着康熙朝南北向教场大街的开通,乾隆初年徽商汪承炳又捐资修缮了东西通道,教场的东西南北皆被打通,居民人气渐旺,民房搭建日见增加。到乾隆三年(1738),在旧教场周围,已建民居近千户。由于场地狭小,无法承担演武职能。为此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高晋上奏乾隆帝,提出:在府城西门外三里许,周围颇为宽广,以之改建教场,远近适中,与营制相宜……乾隆帝同意高晋的动议,教场随即迁至西门外的蜀冈之下(原农科所一带),城里的教场转给了商户,教场遂成为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场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